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瞭望》:《南京!南京!》是否“荒腔走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6日04:26  《瞭望》新闻周刊

  “作为一个艺术家,陆川是否拥有对历史进行个性化想象和阐释的权利?其次,像南京大屠杀这样一种敏感的历史叙事是否可以获得一种超越民族主义立场,从一个更为普适化、国际化的角度进行重述的可能?”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巍

  38岁的导演陆川说他早就料到影片《南京!南京!》会引发争议,但是争议到达如此激烈的程度还是出乎他的预料。

  “我已经做好挨批的准备。”陆川说,“现在全国对《南京!南京!》的评价,一半是掌声雷动,一半是喊杀声震天。”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在其博客上发表《荒腔走板的〈南京南京〉》,认为《南京!南京!》“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影片对“强权者(侵华士兵)和腐败者”的处理,“不过是给罪恶华丽转身罢了,给为人不齿者披上人性外衣”。

  “谁给你宽恕的权力?”《文汇报》刊登的一篇评论直接发出这样的诘问,“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百倍的野蛮、百倍的暴力、百倍的血腥、百倍的邪恶、百倍的兽行、百倍的残忍面前,试图用人性的眼光来解读侵略的兽性,那是一种幼稚和无知。”

  而更多的媒体和知名评论家站到了陆川这边。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向《瞭望》新闻周刊表达了他对陆川的支持,“影片刻画了角川这样一个贯穿全片的人物,角川反映了从日本军国主义机器当中分裂出来的一个个体的绝望、崩溃,简单地把这理解为‘宽恕日本军国主义’,这种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反对者的声音未能阻止观影者的脚步。在4月22日首映后一个月时间内,《南京!南京!》的票房突破了1.6亿元,这使陆川成为第五位票房过亿的中国导演。

  争议的漩涡

  争议的引爆点是角川这个人物角色。

  《南京!南京!》以日本军人角川的精神挣扎为主线展开叙事,具有知识分子气质的角川作为日军一员成为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参与者,面对内心的挣扎与分裂,他最终走向崩溃,在影片结尾他开枪自杀。

  对这位日本军人的刻画,使这部影片陷入了争议的漩涡。

  崔卫平的前述文章发表于5月1日,该文对陆川的这部电影从叙事逻辑到影片内容均提出批评:“《南京南京》是一部离奇古怪的影片。其荒腔走板的程度,超出了我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语言。也就是说,它更像是一部电影习作,而不是能够拿到观众面前的成熟影片。”文章对角川这个人物的刻画表示不解:“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与眼前的这场屠杀可以脱掉干系。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要急于让他的灵魂反转得救呢?”

  在崔卫平博客的评论栏里,网友的意见泾渭分明,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

  崔卫平的文章称,“一个日本侵略兵灵魂的得救,难道一定需要中国人亲自插手吗?这件事情是不是交给太阳旗之下的人们更加合适?”

  一位网友对此评论道:“你是这种想法,但导演陆川不是这种想法,电影只是表达他对历史的思考和看法,你可以不接受,但这没有谁对谁错”,“我认为死死抱着一个僵化的观念去看电影是自找麻烦,因为人是多样的,自然电影的表达方式也是多元的,不能说在某些角度上不符合你的期待、不是你看事物的方式就横加批判”。

  凤凰卫视主持人何东不赞成崔卫平的观点,他在博客中称:“我真是没看出来作为导演陆川还有如此深藏‘险恶’的导演动机。”他表示自己再三推荐这部影片的理由是:“电影的唯一价值就是比以往的同类影片更冷静,掀起了反思的一角,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进步(对国产片而言)。”

  关于《南京!南京!》的争议开始在网络上蔓延,对影片持批评意见的部分网友甚至对导演进行了人身攻击。崔卫平在接受上海东方卫视采访时认为,这部影片引起的争议,确实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影片。

  而国内主流媒体几乎一边倒地表达了对《南京!南京!》的支持。5月24日,《南方人物周刊》将陆川评为年度青年领袖,颁奖辞中写道:“一个导演,面对大屠杀的死难者能说些什么?他的勇气是以对方视角作为主线,把敌人还原为人类,从大的作品开始,我们的反思开始进入纵深地带,开始兼具勇气与冷静。”

  历史叙述的可能性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对本刊记者说,“有人说角川的视点不具有历史合法性,它只是导演陆川企图代替日本人来反思这场战争的一厢情愿。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站不住脚。”

  他引述道,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就有一位名叫何非光的中国电影导演拍摄过一部被俘日本士兵反战题材的影片《东亚之光》。里面的主要演员,全由被中国军队俘获,并自愿加入日本反战同盟的日裔人士担任。其中,有一名日本演员,当他出演日本兵在中国烧杀抢掠的场景的时候,由于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当场疯掉了。

  “角川这个历史个体,没有人能证明当时没有这样一个人,但也没有文献证明在1937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人。”黄式宪说,“但艺术家可以虚构,以揭露军国主义导致一个日本军人的精神崩溃。战争在毁灭、屠杀南京人的时候,其军人个体不是都无动于衷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脸谱化的日本军人在中国电影中已成为定式,他们不是被刻画为愚蠢的“猪头”,就是杀人不眨眼的“鬼子”。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对此评论道,“我们接触过很多日本老兵,他们没来中国之前,也是好丈夫、好父亲,在家庭与社会上都是理性的人,到中国他们成为杀人魔鬼,是军国主义思想让他们失去了人性。”

  “日军在南京犯下反人类和反人性罪,是不可以原谅的,但不等于他们在战争的间隙没有生活性的一面。”李宗远说,“人性到非人性的转化是复杂的,《南京!南京!》对此刻画得很好。”

  黄式宪说,“艺术家一定要站在人类良知的高度来拍电影,而不是用极端民族主义批判另一种极端民族主义,这实际上是批判不倒的。”

  他说,“如果不能站在人类的公理、正义、战争与和平、战争与人性之间复杂的关系中去书写历史,那么只能还原一个具体的历史‘皮相’。”

  石川认为,“也许《南京!南京!》并不是一部尽善尽美的作品,也许它在叙事上的确存在许许多多的裂痕和创伤。但是很显然,它们属于一些技术性问题,而与编导的民族立场和民族感情无关。”

  石川说,“事实上,上述论题无不显现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命题:其一,作为一个艺术家,陆川是否拥有对历史进行个性化想象和阐释的权利?其次,像南京大屠杀这样一种敏感的历史叙事是否可以获得一种超越民族主义立场,从一个更为普适化、国际化的角度进行重述的可能?”

  李宗远认为,“文艺作品不等同于历史,只要尊重总体上的历史真实,艺术家有自己创作上的权利。我认为《南京!南京!》基本事实没有问题,每一段影像都能找到历史出处。”

  主创人员的想法

  5月23日下午,在上海工作生活的250多位日本人集体观看了《南京!南京!》,并与陆川就影片及南京大屠杀问题进行了交流。

  一位在沪工作的日本人的中国妻子流着泪告诉陆川,由于对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感到愧疚,她的丈夫至今不敢去南京,甚至走在街上都不敢用日语交流。而一位丈夫是南京人的日本女士则表达了对陆川勇气的敬意。

  一位日本女记者提问:“为什么让抵抗的刘烨半路死掉?”

  陆川反问:“您的意思您希望刘烨抵抗下去,活着出城?”

  女记者捂着嘴笑:“我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我希望刘烨活下去,我喜欢刘烨打仗,太帅了。”

  陆川在博客里以一字描述他听到这话的感受:“晕。”

  陆川向在场的媒体表示,“只要有交流,有思想的碰撞,中、日两国人民思想上的认识会更接近。如果观众对电影的思考能够转化成对历史的思考,那么我所付出的努力就有了结果,就没有白费。”

  影片的主要演员之一江一燕在博客中写道,“我们选择这样的题材,从导演到主创到每一个工作人员,我们只是想表达中国当代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的态度。我们更理智,更冷静,但我们从未忘记我们身上的责任,从未忘记先辈传承给我们的不屈精神。我想,这部电影足以表达我们的真诚。”

  影片公映后,新浪网的影视点评团23次对电影《南京!南京!》进行打分。截至5月21日,936名点评团成员为影片打出87.1的平均分,这是新浪影视点评团2008年12月18日成立以来对15部中外影片所打出的最高评分,这一影评团由网友、媒体人、影评人、新浪名博及各行各业人士组成。

  崔卫平则表示不解:“陆川一个人的思想混乱并不可怕,这个世界上本来各色人等、各不相同,问题在于,这样一部影片,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们愿意为它埋单?”

  而在南京的一次试映中,对于角川的人物设置及其表现出的人性反思,几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表现出宽容的姿态。幸存者赵振华老人一再表示:“关键是中国人自己要自强不息!”(本刊实习生唐春辉对本文亦有贡献)

  刊于《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6月8日第23期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