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为忠
深受“间谍门”事件困扰的主持人方静日前终于回归荧屏,央视以当事人方静主持新闻频道的《世界周刊》亮相荧屏的这一形式,关上了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间谍门”。
据报道:“间谍门”的开启者阿忆在此扇大门关闭之时,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方静自己的声音》的博文,公开向方静说“对不住”,称他只说到泄密,根本没说过方静本人是“间谍”。不过阿忆没有立刻删除9日所写的博文,“方静妹妹为便于谋取军事情报外泄,申请去主持《防务新观察》,终于5月12日夜晚被捕。”
如果阿忆披露的“方静为便于谋取军事情报外泄,申请去主持《防务新观察》,终于5月12日夜晚被捕”的消息属实的话,几天后方静是不可能出现在央视荧屏上主持节目的,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辟谣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不需要任何解释,用一句老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但是,“间谍”这个名词给人的印象并不像爆料娱乐话题那样的轻松和随意,它是和“犯罪”捆绑在一起的,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正因为如此,方静身陷“间谍门”事件,这样一个压在方静身上沉重的一页是不会因阿忆的一声“对不住”而轻轻地翻过去的。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间谍门”究竟开了一扇什么“门”?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究竟如何认识网络博客的功能?面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媒体应该坚持一种什么样的报道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严肃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何谓“间谍”?“间谍指的是被敌方或外国派遣、收买,从事刺探军事情报、国家机密或进行颠覆活动的特务分子。”“逮捕”即捉拿罪犯。根据这一解释,阿忆所披露的“方静妹妹为便于谋取军事情报外泄,申请去主持《防务新观察》,终于5月12日夜晚被捕”的指控,尽管并没有使用“间谍”一词,但其中“间谍”的涵义显露无遗。这不是阿忆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更不是说一声“对不住”就能够“逃之夭夭”的。对于阿忆的恶意诽谤,作为受害者,方静理应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原则性问题上,我们不希望看到又一场不了了之的结果,还自己一个清白,就是体现法制社会应有的人格尊严。
“间谍门”关上以后,也使我们看到加强网络博客管理迫在眉睫。现在,网络博客早已从私人空间演变成公共空间,许多名人博客成为传播信息的又一渠道,这就要求私人博客承担起传播信息的道义责任。利用博客制造不实信息同样要受到相应的处罚。阿忆给他人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从泛娱乐化到政治娱乐化,此风不可长。
“间谍门”关闭以后,更值得人们引起思考的是,媒体在“间谍门”事件中应该起到“匡俗济时、归于正道”的引领作用,有闻必录,推波助澜,这是名人新闻的一种“发酵现象”,为了眼球效应和点击率,热衷于报道未加核实的“爆炸性”消息,以讹传讹,违背了新闻的真实、准确的基本原则,扩大了不实新闻的负面影响。
“间谍门”究竟打开了一扇什么“门”?随着方静回归荧屏,也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话题,从中,我们要举一反三,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