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影节争议话题启示 艺术与票房兼具才是好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2日15:57  新民晚报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体活动的金爵论坛上,话题始终围绕着中国电影是应该走艺术还是商业的选择上。印度电影没有这样的争论,宝莱坞的崛起速度已经让世界电影市场震惊,而牢牢占据全球电影市场霸主地位的好莱坞早就不谈这样幼稚的话题。为什么到了中国,电影就成了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难道就不能创作艺术和票房兼顾的优秀电影吗?

  商业艺术 人为割裂

  从上海电影节金爵论坛第一场开始,话题似乎就人为地把商业和艺术割裂了开来,揭示出票房不佳的艺术电影导演有些失衡的心态。王小帅理直气壮地把商业的不成功看成艺术电影的“理所当然”,并“理所当然”地要求保护和扶植,这种心态体现了一部分中国导演的心态。在这种艺术排斥市场观众的心态之下,很难再花心思去考虑电影的大众性。

  对此,陆川的回击很直接,他表示,“电影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观众的选择究竟是不是对的,这是很残酷的问题。如果观众都放弃你,那么这种所谓需要扶植的艺术片又有什么意义”?并拿中外电影《云水谣》《集结号》《现代启示录》为例向王小帅证明,优秀的电影绝对可以商业与艺术性兼具。

  不够商业 缘于能力

  曾经执导过《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的青年导演曹保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艺术片导演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文艺片三个字有可能会变成幌子。因为我在学校任职,我会知道一届一届的学生,有些人是为了逃避技术上的困难,然后选择了文艺片,给了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希望我们能够有好的类型片的技术基础。类型片是很难的事,因为是有标准的,会有很细致的技术要求。有时候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收上来的作业99%都是文艺电影。在个人表达里面找到一种貌似是很有思考、很有思想的说辞,给自己的电影有一种高度,就算解决了。而真正的技术训练是没有的,这个东西直接关乎到市场的问题。”

  事实上,像《星球大战》《黑客帝国》《蝙蝠侠》这些纯商业类型片都在某些方面对电影进行了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探索和追求,更不要提《辛德勒的名单》《现代启示录》等电影史上的经典。即使不翻老账,本届参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很多今年奥斯卡提名和获奖影片如《生死朗读》等都已经做到了艺术和商业兼顾。

  市场发展 需要兼具

  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在本届电影节上宣称:“中国电影票房10年后,年收入将达到300亿元到350亿元,关联收入会过千亿元。”

  而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陈嘉上适时地加以补充,未来10年中国电影市场可能扩充到350亿元,但这个市场不一定属于中国电影工业,“欧洲市场也这么大,可他们的市场是属于美国电影工业的。市场只属于优秀影片。”陈嘉上强调市场是所有电影人必须放在首要位置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对观众负责的表现。他说,作为一个制作人,作为导演,要时常想一想我们电影真受观众欢迎吗?满意度达到了艺术的高标准吗?否则我们的市场就是拱手送给人家。

  本报记者 周铭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