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敏
今天,说一说童星金铭。
说童星,那是过去式了。今日之金铭,已是年近三十的大龄女青年。与年龄一块见长的,还有脾气。本报记者致电采访她,每一个回答,金铭都像吃了枪药,气势汹汹,趾高气扬。言语间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如海啸般排山倒海。
这很有点让人莫名其妙。优越感不是不可以有,但每一种优越感,通常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金铭的优越感又从何而来?她是一代巨星乎?她是绝世美女乎?她博古通今鸿儒硕彦乎?显然还差得远呢。那么,仅仅因为曾经凭着一张可爱的小脸成为童星风光了几年,她居然就一直陶醉其间,二十年之后,犹自飘飘然忘乎所以?
“全国人民都知道我在北京长大”“你们记者都词不达意”……呜呼,金铭以为自己是何方神圣,全国人民都要有知道她在北京长大的义务?走在街上,回头率没准还没在下邻居家的小妹高。指斥记者都辞不达意,敢问金铭,读过多少书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夫生有涯而知无涯,每个人穷尽一生,所知者亦不过沧海一粟。金铭何如人也,以为自己水平很高么?莫非是无知者无畏?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山代有才人出。金铭以小知之资,气焰嚣张如是,此非坐井观天者何?以明星自居,以优越感自傲,但放到人海中,同样是个连气泡都不冒一下的角色。
当然,金铭之气冲斗牛,着实并不意外。实践一次次告诉人们,越是真正有成就、有学养的大家,越是谦虚平和,懂得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盛气凌人、自我膨胀的,通常都是俗语所说的山间竹笋、墙上芦苇,根底既浅,腹中且空,不用蒙汗药,刮点小风就“倒也!倒也!”。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说法当然并不绝对,但不幸在金铭身上得到了又一次印证。她只能是个“童”星,即使在她早已成人的今天———心理上,她还处在绝对自我的童年期。
瞽者无以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乎钟鼓之声。在下聒噪了半天,倘若金铭心理聋瞽,那就算在下白费力气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