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普天同庆,而今年荧屏上献礼剧的出现,更是每一个电视工作者对祖国送上的一份最真挚的祝福。在一部部献礼剧中,观众可以唤起对艰苦岁月的追忆,实为好事。那么,蕴涵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神话剧《牛郎织女》是否也可成为其中的一员呢?
数据: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献礼剧不下200部,相比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中宣部规划的重点剧目10个,献礼剧数量猛创历史新高。这200部的献礼剧中,75%剧集是军事战争题材,其中30%为革命抗战题材,25%是建国题材、20%是谍战题材。其他题材则大多为创业奋斗、改革开放民生等,主旨均为反映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光辉成就。
观点:献礼剧应该百花齐放
对于今年这种电视荧屏将全面“飘红”的现象,网民表示,60年前的艰苦峥嵘岁月的确不能忘怀,但献礼剧超七成是军事题材让人感觉“确实太多太重了”。他们发贴提议,除了军旅题材的献礼电视剧,希望还能看到其他一些“有创意的”、“有新意的”、“令人眼前一亮的”电视剧佳品。的确,对于荧屏前的观众来说,在欣赏影视作品的时候,发自内心的喜悦、欢笑、共鸣,才能真正装点国庆60周年的喜庆。电视荧屏上出现更多多姿多彩的影视作品才是每一个影视创作者所需要思考的,而不仅仅是一部部符号化的“献礼剧”。
从6月29日开始,35集的古装神话剧《牛郎织女》登陆央视8套黄金时间,它的开播立刻引起了观众、网民、业内人士、电视台不同程度的关注。因为这部神话题材的电视剧,是今年上半年央视播放的所有电视剧题材里看上去与主旋律献礼剧最为“不符”的。然后究竟是符?还是不符?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立意——商业背后的人文精神
牛郎织女的爱情绝唱是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中历史最久远的一则,牛郎织女的纯真爱情在神话故事里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却让后世的红男绿女们羡慕向往。在看《牛郎织女》的时候,我不禁感叹,一句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其间却包含着那么大的勇气。当生活的琐碎不仅磨平了我们身上所有的菱角,也耗尽了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时,死水微澜的状态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放弃,然而他们可曾想到,千万年前牛郎和织女却仍在为此而努力着?
不想让这种努力的光辉泯灭在世俗的烟尘中,是电视剧《牛郎织女》诞生的出发点。田亮扮演的牛郎和安以轩饰演的织女从来未曾想过要拥有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他们只想厮守在一起,享有每个美丽的清晨和黄昏,看着自己的儿女长大成人,子孙绕膝。为了这小小的幸福,他们携手走过所有漫长的道路,哪怕路途中有着无数艰难险阻。再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也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糟粕之物。身处这个热衷搞怪、扮丑、浮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感情日益疏离,光怪流离的外在环境使我们的爱情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世界变得疯狂、人也因失去信仰而变得疯狂,曾经纯净、朴素、真诚的心境更是一去不复返。电视剧不是纯粹的商品,它所折射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都应以提升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为己任。而该神话剧就是在重金镶裹的商业的外壳下,还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崇尚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意识。重塑《牛郎织女》的经典爱情故事,就是希望观者能在最平凡的生命中相信爱,发现爱,珍惜爱,不管世事变迁,《牛郎织女》中所折射出的那份纯真爱情就会在你我的身上延续。
二 、视角——对传统文化的追思与回归
牛郎织女的不老传说是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中历史最久远的一则,牛郎织女的纯真爱情在神话故事里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却让后世的红男绿女们羡慕向往。为了爱郎,织女甘愿自贬神位,与牛郎在人间过着清贫的日子。她将织丝的技术传到了人间,造福人类,冒险生下一对儿女。幸福的生活即将开始,却被王母无情的撕碎。一道深壑的天河将相爱的他们阻拦,最终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见一次面。于是,牛郎织女就这样静静的等待着每年相见的日子。因为他们深爱,并且坚信,所以等待的日子也是种幸福。
相隔几亿光年的距离并没有消磨牛郎织女的真挚情感,那么,与古人相距几千年的时间后,我们是否也不会磨灭对传统文化中最质朴爱情观、价值观的记忆呢?在传统儒家思想领域中,圣人们倡导万般皆需忍受、忍耐、隐忍。这也许是中国人骨子里特有的一种意志。在情感的世界里,我更相信这种意志的存在。只可惜身处在这个没有信仰的时代里,人们也随世界一样变的疯狂,变的茫然,变得脆弱,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耐心,失去了容忍,随之也就忘了等待,忘了约定,忘了最真切的那三个字——我爱你。
看了前两集,不经想说,何冀平毕竟还是何冀平,在植入时代元素的同时,并没有丢掉故事的内核。从采访她的报道中看到她这么说:从四百字发展为几十万字的长篇电视剧,不编是不行的,但不能胡编,要有头有路,有根有据,又要有中国的文化传统。第一集中,灶王升天的情节,仿佛又把我拉回到儿时,每年一进入腊月,兄弟姐们便跟随父母在家中忙活,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只鸡”。我想,剧中涉及的这些民俗、民风,民貌,应该不止会唤起我一个有这样的共鸣和回忆的观众吧。
三、情节——既主旋也娱乐
80后是看着好莱坞商业大片,吃着麦当劳,听着迈克尔杰克逊的劲爆流行曲长大的一代,对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多少会觉得有点老土,俗话说的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就连编写过《新白娘子传奇》的编剧何冀平也开始有那么一点雷人了。比如,秦汉扮演的玉帝,与以往出现的玉帝形象有很大不同。他精通音律,重情重义,喜欢研究阴阳八卦,并且风流多情,凡事都是听老婆王母话的妻管严。再比如孙兴饰演的灶王,油嘴滑舌,一边唱一边跳,念着RAP上了天,月老则变成了个整天只知道睡觉的糊涂老头。但是何冀平毕竟是何冀平,在植入时代元素的同时,并没有丢掉故事的内核,那就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主线。在创作神话剧《牛郎织女》时,何冀平将剧中的多条情感线作为整部剧下笔最重的地方,剧中涉有各种各样的情,所有故事以情为主穿插,纵横纠葛发展,比如:王母的闺怨情,最大恶人太阴的刻骨情,大郎妻子的痴妒情,柳四和扫晴娘这类小人物的轻挑情,当然还有令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天长地久情。这所有的情纠缠在一起,有喜、有恨、有悲、有憾,最后人终胜天。对故事进行大胆的改编,使得整个剧情不再显得那么沉重,自始至终贯穿唯美、温情的艺术氛围,的确或多或少的顺应了当今大多数观众的一种时代审美需求。
四、现实意义——万年传说折射和谐社会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走过60年,眼下的国学热,孔孟老庄热,这种向传统文化追思和回归的社会现象,都再一次次向我们证明,新一轮的文化思潮已在蓄势待发。陡转星移、沧海桑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一次向世人证明里她的魅力。她的屹立不倒,同样犹如一场胜利。祖国华诞,为了将老祖宗的灿烂思想延续发扬,我们的电视荧屏难道不应该给这反映这一题材的电视剧让出一席之地吗?老百姓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荧屏上反映战争岁月的战争主旋律片,更想欣赏到反映深邃悠远的传统人文思想、道德品质、朴素圣洁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另一种形式呈现的主旋律影视剧。
《牛郎织女》以牛郎和织女的人神爱情为主线,同时用人间与天界众多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多条情感线进行辅助,这些恋情又经历了生与死考验,天灾与人祸的磨砺,使剧情和人物充满悬念和张力。“偕子之手,与子之手”的质朴爱情纯粹亦纯洁令我尊敬的,千年前,古人淳朴而又高尚的爱情情操化为了美丽的爱情神话传说,千年后,含蓄、内敛、坚贞的爱情观、价值观依然将回归社会的主流。另外,故事中有三界,天、地、牲灵都拥有自己的世界,又有和人相处的相融和冲突,天、地、牲灵,三界贯通,无形中贯穿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意念,这一反映跨越天上、人间、生灵三界的人性大爱的电视剧是对和谐传统价值观的一次回归,在倡导和谐社会的新世纪也极具现实意义。
结束语:
正当我们以为建国60周年,电视荧屏将会清一色播出战争主旋律剧时,神话剧《牛郎织女》犹如一匹黑马从一片红色海洋中突围出来。从《浴血坚持》、《我的团长我的团》、《人间正道是沧桑》到近期的《我的兄弟叫顺溜》,都是从战争的角度反映新中国诞生历程中一段段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和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我的团长我的团》凸显了战争环境下普通士兵的众生百相,还原先烈赴缅抗日血战实态。《我的兄弟叫顺溜》则将“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信念坚持到底。《人间正道是沧桑》更是将“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这样理性原则跟感情区分。然而,反映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固然应该是今年的荧屏上的主力军,但是庆祝祖国华诞的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新中国走过60年,中华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在经历着风雨洗礼,中华儿女一代代将她传承,先人们无数思想精髓令我们至今受用,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胜利吗?就在这时,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媒体行业的老大哥,率先作出表率,在七月一日前夕,将这部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歌颂人性真善美的古装神话剧《牛郎织女》安排播出,使我们在电视荧屏上不仅能看到反映战争岁月的战争主旋律片,更能欣赏到反映我国传统文化,道德品质、传统价值观、世界观的另一种形式的主旋律影视剧,作为一份献礼片献给祖国60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