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端木复)如今上海的话剧舞台,可以用群雄并起、逐鹿申城来描述。据不完全统计,仅6月在沪演出的中外话剧就有21台182场之多。在亚太戏博会的12台中外剧目中,话剧占了9台。话剧群雄逐鹿申城,令演艺圈喜中有忧。长三角演艺联盟副理事长蒋建中指出,当下对上海话剧市场的拼抢与肉搏,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和商业目的,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剧名挖空心思概念令人费解
美琪大戏院经理钱建铭介绍,如今的剧名可谓五花八门,拿上月扎堆沪上的京城话剧来说,除了林兆华导演的外国名著《樱桃园》外,其他如北京盟邦戏剧与斯立戏剧打造的《如果·我不是我》、腾鹭戏剧工作室上演的《谁爱谁,爱谁谁》、张广天执导的《野草尖叫蓝靛厂》、李伯男推出的《嫁给经济适用男》、孟京辉带来的《两只狗》《爱比死更冷酷》《空中花园谋杀案》等,都在剧名上挖空心思。而且新戏的前缀越来越多,越来越长,如“职场攻略剧”、“都市传奇剧”、“落地爱情喜剧”、“错位情感戏剧”、“百老汇式喜剧”等,这些生造出来的概念大多说法不确切、用语不规范,令人如坠云雾山中,相当费解。钱经理认为,与其把力气花在炒作概念上,还不如在话剧本体创新上多动些脑筋。
风格混乱搭配趣味低下媚俗
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告诉记者,由于小剧场话剧成本低廉、样式多样、票价不高、市场又好,使得以前同话剧浑身不搭界的人都跑来搞话剧,出现了“一窝蜂”现象,先是白领戏剧热,接着是搞笑戏剧热,再后来又是悬念戏剧热。这些越演越滥的作品文化混血、目标混杂、趣味混乱,并没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艺术突破上,去努力满足艺术家求新求变的愿望,而是不断炒作概念,玩弄形式,翻新花样,像挪用、搬演、拼贴、混杂、反讽等,哗众取宠的跨界艺术,让人大跌眼镜、大倒胃口。为了吸引眼球,争取票房,这些作品还强行搭配、生拉硬扯,把一些在选秀出名后的“好男儿”和一些缺乏基本演技的“名主持”,生拉硬扯拽上舞台,致使话剧市场鱼龙混杂,不断被网民不客气地点名道姓批评。
加强规范引导错位竞争发展
艺海剧院总经理裘冠伦表示,今天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演艺界都扮演着一个颇为尴尬的角色:人们不得不考虑商业包装、炒作、营销、利润,往往从传统强调的积极引领文化变成投合大众趣味的文化产品制造。对今天的话剧市场,人们迎合的多,引导的少,致使类型化剧目泛滥,作品内容显得单一,快餐特征明显,缺乏思想内涵,缺乏多样性和理想主义的坚持。裘总经理认为,大量商业性质的话剧占据了当今的市场,这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它们的存在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问题是我们必须认清它们的性质,通过准确定位去加强规范引导,去鼓励扬长避短、人无我有、彰显特色的错位竞争。只有一流的话剧作品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体验,才能给观众的内心生活带来持久而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