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了,当初应该爱你,还来不及说给你听,一路上走来我不停问自己,原来这一次我真的失去你。”——赵传《当初应该爱你》
★追思
“你的痛苦,我们来分担”
闫 洁
“从我出生起,爸爸就是一位最好的父亲,我只想说我那么爱他……”一代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11岁的女儿帕丽斯·凯瑟琳·杰克逊话音未落,转身扑入姑姑珍妮·杰克逊怀中,失声痛哭。
空荡荡的舞台上一束束追光,一个夹在话筒架上的麦克风……7日杰克逊公众追悼活动临近尾声的一幕,令无数歌迷流泪。
或许对舞台而言,杰克逊从未离开。
“最后”告别
公众追悼活动当地时间7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8日凌晨1时)在美国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开始,持续两个多小时。
活动开始数小时前,来自世界各地的歌迷已陆续聚集在中心门口。一些歌迷用红色和淡黄色鲜花扎成写着“我们爱你,迈克尔”的巨大心形花篮,分外醒目。
活动中,斯台普斯中心舞台四周大屏幕滚动播放杰克逊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录像片段。他的金色灵柩覆盖鲜花,安放在舞台前方。
牧师卢西尔斯·史密斯首先登台发言。“我们聚集在这里,铭记这个时刻,”他说,“只要我们记住他(杰克逊),他将长伴左右,予我们慰藉。”
现场除了一万多名电脑随机抽取参加活动的歌迷外,还有歌星玛丽亚·凯莉、莱昂内尔·里奇、民权运动领袖阿尔·沙普顿和马丁·路德·金三世,以及洛杉矶湖人队球星科比·布赖恩特、传奇球星“魔术师”约翰逊等。他们通过演唱杰克逊歌曲和致辞等方式,表达哀思或敬意。
活动在众明星和杰克逊3个孩子登台演唱《天下一家》和《拯救地球》时达到高潮。杰克逊兄弟和妹妹等家人随后上台,发言时难掩悲伤,几度哽咽。
“我的一部分已经随你而去,”杰克逊的哥哥马龙·杰克逊说,“接受众人评判,受到奚落嘲笑,你能承受多少痛苦?现在,一切都结束了……”
歌迷追悼
当天,斯台普斯中心外、杰克逊老家印第安纳州加里市、他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梦幻庄园”等地均聚集大批歌迷收看追悼活动直播,寄托哀思。
幸运抽中门票的洛杉矶教师杰妮·休伊特还是个小女孩时,就已对“杰克逊五人组”时期的杰克逊印象深刻:“他的音乐永恒。这是我今天来这里的原因……我相信奇迹,今天就会亲眼见证。”
现年43岁的梅尔文·普赖斯4日从英国赶到洛杉矶。“我想对迈克尔·杰克逊表达最后的敬意,”他说,“我是他35年的歌迷。”
弗尼·刘易斯来自特拉华州威尔明顿,6日裹着毯子在斯台普斯中心外呆了一夜。她说,虽然没抽中门票,但只要能和其他歌迷一起纪念杰克逊,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挚友缺席
或许是情之深、伤之切,杰克逊生前一些挚友当天并未现身斯台普斯中心,出席公众追悼活动。
有流行乐坛“黑珍珠”之称的黛安娜·罗斯当天委托歌手斯莫基·鲁滨逊在活动中发表声明:“我决定暂时保持沉默。对我而言,这样做是对的,”罗斯说,“迈克尔是我的挚友、我个人世界中珍贵的一部分……只要他的孩子需要,我会陪伴他们左右。”
杰克逊遗嘱中,一旦母亲去世或无力照料自己的3个孩子,罗斯将代替成为监护人。
杰克逊老友、影后伊丽莎白·泰勒则选择通过微博客网站Twitter寄托哀思。“我认为迈克尔不希望我与数以百万计歌迷分享我的悲伤,我的感受仅限于我们之间,不属公共领域,”泰勒在Twitter中写道,“我无法成为喧嚣公众的一部分,也无法保证(如果出席追悼活动)能连贯说出一个单词。”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当天也发表声明,表达对杰克逊的哀思。“我们欣赏他的才华,这样的才能帮助他挺过人生中许多不幸时刻。迈克尔是个天才,音乐产业的一个传奇,”曼德拉说。
他在声明最后写道:“要坚强。”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CNN 指出,史上足以令全世界几乎停下脚步的大事,屈指可数。1997年戴安娜葬礼,英国广播公司则估计有25亿人观看。“尽管数字很容易被夸大,但在一个电视频道、卫星电视众多,手机和计算机全球盛行的时代,他的追思会,可以吸引数十亿的观众。”此前有媒体预测全球共有30亿观众收看他的追思会。
★追问
为什么失去了才想到爱他
李丽 黄辰星
“我在MJ死后才发现自己爱上了他,我发现身边有很多人跟我一样。这是为什么?当我看到那些关于MJ生前为人的真相,我感到愤怒,觉得自己长久以来一直被欺骗。我认为媒体应该对此负责,是他们将他描摹成了妖怪。”但是当朋友问,这仅仅是媒体的责任吗?“我”发现自己无法回答。
在这个地球上,只要有电视、报纸或者电台的地方,人们都知道MJ。但事实是,除了那些真正的“死忠”,大多数人都曾对MJ心怀疑虑。这一舆论状态在他死后一周内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经调查,如今MJ在五大洲的公众认可度达到了98%——这是MJ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首次达到如此高度的统一。这自然无法单纯地归结于MJ的去世,因为在他之前并没有多少人在死后得到如此大范围的“平反”。媒体态度的突变,似乎是表面看来唯一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MJ死后,媒体到底做了些什么?首先,他们慷慨地给了MJ一张好看的“遗照”。大部分报纸和网站都选择了以下照片作为MJ去世报道的主照片——他的“月球漫步”舞姿、他在演唱会上光芒四射的时刻、他在微笑、他还曾是个黑人小男孩时的样子……没有苍白的面孔、破损的鼻子、低垂的眼神,而后者恰恰是MJ死前几年来在媒体上根深蒂固的形象。其次,他们给了MJ一个符合他成就的身份。在各类欧美主流报纸中,MJ之死的报道有着如下的标题:“王者之死”、“巨星陨落”、“流行音乐之王告别人世”……
MJ为世界慈善事业所作的贡献,在他死后得到了首次最广泛也最全面的传播。人们知道他原来曾建立过39个慈善基金,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开始了解他从小就开始向穷苦儿童捐献书籍,在成名后屡屡将自己的演唱会收益全部捐出,当年拍摄可乐广告时被烧伤所得赔偿全部用于一个烧伤治疗中心……大到巨额演出收入,小到他的玩具和衣服,都在过去的岁月中去往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文化、教育、医疗的各个方面帮助了无数人,尤其是孩子。一些被遗忘的故事被重温——他的一个14岁粉丝成功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后,被MJ邀请至他的家中,他们一起共进午餐,并观看电影;一个日本小男孩在MJ赴日巡演期间被绑架并杀害,他哭着为他唱了一首《我不能停止爱你》;他将自己的夹克衫送给一个在车祸中瘫痪的小女孩;他邀请一个病危男孩在自己的私人电影放映厅里共度下午,一起玩电子游戏,这发生在男孩离开人世的七个星期之前……大部分关于MJ善举的消息,其实都不是新闻,但它们从没有如此大规模并密集地出现过。“我当然知道MJ做过慈善,但是我曾经那么想,哪个明星不是呢?”一位网民说,“但当我知道得越来越多,我开始发现MJ并不像那些拿慈善当作秀的一般明星——他原来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多到令这个世界无以回报。”
当纸质媒体忙着盘点MJ的功德榜,网络媒体则担负起了重新传播MJ过往视频的任务——他的访谈、他的MV、他的演唱会……一个更直观的MJ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他跟几年来人们认识的样子都不一样——他温柔、充满善意、没那么神经质,而他的歌曲充满了温暖。“我的歌从来只写我脑袋里真正想的事情。”人们开始记起他曾经那样说过。
“他曾经照亮世界,但这个世界回赠了他什么?”在看完MJ在某次演唱会上带着许多孩子齐唱《拯救世界》的视频后,一位网民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在MJ首次被指控娈童之后,媒体便将自己化身为照妖镜。但如果说只有媒体希望MJ现出“原形”,这样的结论显然并不公正。“MJ出现于一个美国呼唤偶像的时代,但那样的时代并没能一直持续。这一点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明白,当人们逼迫他交代自己的‘丑事’,其实只是时代改变了它的要求——因为人们不再需要偶像了,他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证明自己,而权威是他们第一样要打破的东西。”一位乐评人写道,“我们曾经经过一个巨星照耀的时代,当MJ死去,这个时代也彻底结束了。看看我们周围吧,欢迎来到平民偶像的时代。”
但是,MJ的死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良知。当MJ还在世的时候,人们可以讥讽他的鼻子,怀疑他的性取向,指责他是丑恶的娈童犯(即使法律从来不曾证实过这一点)……但他的死让他失去了所有还手之力,成为彻底的弱者。甚至,人们开始意识到他其实几乎没有还过手。媒体的觉醒其实来自公众的觉醒,而很残酷的,他们这样做并非是为了MJ本人,而是因为人们心中明白,假如自己真的错怪了他,并拒绝在这最后的时刻给出真正的善意,他们将失去弥补这个错误的最后机会。从这一点来说MJ到底是天使或是恶魔,甚至身兼两职,其实都不重要。
MJ已经走了,他不再需要所谓的公平。这个世界因为他的走,产生过一次真正的“颤栗”,而且这“颤栗”直指人心,即使它实际上并没有到达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