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作《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大失败,导演大卫·耶茨的能力一度令人怀疑,但此君依然掌勺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以下简称《混血王子》)。事实证明华纳兄弟和J.K.罗琳是正确的,大卫·耶茨不愧是曾经为世界奉献过顶级电视剧《政局密云》的好工匠,《混血王子》把他充分激活了。
《混血王子》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冒险惊悚大片”。魔幻元素逐渐沦为调味料已是《哈利·波特》系列不争的事实,而且随着哈利、罗恩、赫敏(以下简称“三人组”)日益接近黑暗真相与邪恶势力,冒险和惊悚正逐渐升级为本系列的主类型。我认为这正是大家为什么爱《哈利·波特》系列的原因,因为观众们在成长,跟罗琳的孩子一样。
于是也就引出了《混血王子》的主题,这也是《哈利·波特》系列永恒不变的主题——成长!冒险和惊悚,实际上就是少年人眼中的成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不断探究,同时又被真切而残酷的现实频频刺激。《哈利·波特》系列不过是给这个“成长”的内核披上了一层“魔法”的外衣。
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曾经给过我们保护的人未必能保护他们自己;曾经伤害我们的人未必会受到惩罚;为我们铺平来路的人,离开前可能来不及告诉我们去路;让我们流露真情实感的人,可能同时引出了我们的弱点;发现问题的所在,也不一定能改善;自以为能改善,也不一定能成功……对中学时代抱着《哈利·波特》苦读而如今不是为就业困惑就是为工作奔命的一代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引发共鸣呢?
成长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正如《哈利·波特》系列所展现的,既有你主观的焦虑和猜疑,也有客观的复杂与黑暗。如果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直击个人英雄主义的破灭(因为英雄们往往是被更强大的力量所塑造和操纵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揭示政治的真面目(无论是乌姆里奇还是魔法部),那么《混血王子》至少让三人组的一只脚踏上了社会。在这里,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已经不再管用:为了生存需要努力给自己的阵营争取“中间派”(霍拉斯),你相信的人也一样会“别有用心”地控制你(邓布利多),甚至让你为这份信任付出沉重的代价(“混血王子”用过的教科书)。
在这样的惶惑中,我们的主角哈利·波特顶住怀疑的压力,选择相信自己——这让他前所未有地“像故事的主角”了。从“罗恩与福灵剂”事件开始,哈利便表明了“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谁会相信你”的态度,并且利用该事件证明了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他有时固执、有时莽撞、有时残忍、有时脆弱、有时一帆风顺、有时力不从心,但无论怎样,“认同自己是被选中的那个‘天将降大任’的人”的他始终没放弃抱定的目标。
另一边,在上一部里几乎没发展的感情线,在《混血王子》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一出以冒险惊悚为特征的成长剧,这些小儿女们的争风吃醋,充当了魔幻元素之外的丰富点缀,让一群在残酷现实中受挫的青年人更有人情味、更和蔼可亲、更惹人怜爱。同时,也令三人组的演技有了质的飞跃——丹尼尔·雷德格里夫的表现最佳,我现在完全相信他对表演的热情和可观的前途;鲁波特·格林特也因一场“咳药戏”而令人眼前一亮;艾玛·沃特森碍于剧情表现得稍稍逊色,但至少比上一部中几乎沦为“路人甲”的情况好很多。
我知道150分钟的片长会让人踌躇,也了解发生在某位关键角色身上的重大变故令人叹息,但《混血王子》的确是一部极具说服力的、精彩且不时教人感动的好电影!片尾,在黎明破晓的光芒中,“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哈利决意踏上寻找“魂器”的旅程。
《混血王子》说得明明白白:从天真到信仰,从勇气到爱,多少人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多少曾经的美好!
成长是很痛的,而《混血王子》正是献给在残酷的生命中不断成长的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