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卢楠
前不久,一部名为《我的兄弟叫顺溜》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看后,觉得该剧不论是情节上还是作为战争题材电视剧的最重要道具武器上都有重大失误,而近期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狙击手》中,在中条山的中国军队却提前戴起了美式钢盔,由此可见,中国战争题材的影视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枪从何来
顺溜的枪——电视剧中的另一位明星,据王宝强本人讲,该枪确为一把真正的老枪。在剧中,主人公“顺溜”凭借这把缴获而来的“狙击步枪”,百发百中,毙敌无数。但让人看后,总觉得有些奇怪,它既不是抗日战争中日军普通士兵使用的“三八大盖”,也不是日本狙击手使用的97式狙击步枪,更不是当时中国军队普遍使用的毛瑟98K和中正式步枪, 其实该枪的真实身份为美制M1941半自动步枪,该枪为美国退役军官约翰逊于1936年开始设计,为的是与著名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一争高下,以取代“春田03式”步枪,但1940年12月经过美国陆军的测评,得出结论:“约翰逊半自动步枪,不具备替换M1步枪的条件。”但它却由于重量较轻、拆卸方便的特点受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宠幸,1941年该枪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M1941半自动步枪,珍珠港事件后开始批量生产,主要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及部分伞兵部队以弥补M1伽兰德步枪供应的不足,但随着伽兰德步枪的大批生产,该枪于1944年停产,生产时间只有两年,因此数量较之著名的M1伽兰德步枪要少得多。
那么,日军有没有可能得到该枪呢,答案:有。但由于M1941生产的时候,美日双方已进入战争状态,所以不可能从美国进口,得到的唯一方式只能是缴获,而由于该枪本身装备美军就比较少,所以即便日军缴获,所得数量也肯定不多。如果要在日军中作为狙击步枪使用,那它肯定要有能超过当时日军的制式狙击步枪“97式”的过人之处,而当时狙击步枪要求的特点不是速度,而是精确性和稳定性,所以它的自动上膛性能并不是日军所需要的,而其发射时枪管自动向后退的特点却有可能影响射击时的精度。更要命的是该枪所用的7.62毫米子弹,与日军传统的制式6.5毫米步枪弹完全不符,供应起来相当困难,因为当时的日本根本不生产7.62毫米步枪弹。既无过人之处,又有弹径不符的问题,所以日军根本不会用它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即便在日军普通部队中使用,使用范围肯定也只局限于太平洋战场,而非中国战场,所以该枪在二战中后期的侵华日军中出现,并作为狙击步枪使用的概率为零,既然不可能被侵华日军使用,就更不可能被新四军缴获了。
狙击神话
真正意义上的狙击手和狙击步枪产生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扬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
二战时的各参战国,大多还是将传统制式步枪改进为狙击步枪使用,德国采用毛瑟98K步枪、英国采用李·恩菲尔德步枪、美国是春田03、苏联是莫辛·纳甘,而日本则是“三八大盖”的改型——97式狙击步枪,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射程远、稳定性好、射击精度高、威力大(除97式外)、通用各国当时的制式步枪弹。除了加装3到8倍的光学瞄准镜外,一些更专业的狙击步枪还加装了防火帽(因为当时敌人会通过枪口发射时的火焰及烟雾,发现狙击手的位置)和皮制腮垫。狙击手也都懂得一些不同于普通步兵的专业狙击技巧,比如:“闻声而动”,当时消音器尚未普及,在战场上狙击手多等炮声或爆炸声响时才进行射击,以掩盖枪声;不能迎光埋伏,如果迎光埋伏,瞄准镜上的反光会告诉敌人你的位置,等等,而这些技巧在电视剧《顺溜》中我们都没有看到。
在二战中,各国的狙击手们都有不俗的表现,芬兰狙击手斯摩黑尔曾有过击杀505次的纪录,被苏军称为“白色死神”。而最著名的还要算是苏联卫国战争时的苏联英雄——瓦希里·扎伊采夫,他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击毙250名德军官兵,其中包括被德军称为“常胜枪手”的科宁斯少校,2000年,他的事迹被美国好莱坞改编为电影《兵临城下》在全球公映。
与这些世界著名的狙击手相比,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狙击手则显得默默无闻。其实早在1935年,德国军事顾问团就建议蒋介石政府建立专业的狙击部队,随后蒋介石政府从德国购入毛瑟狙击步枪120支,均配备有瞄准镜。1936年,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专门抽调300名优秀射手,作为狙击手的培养对象。这些狙击英雄在随后的“八·一三”松沪会战中,给日军以重大杀伤,但随着国民党大部队的崩溃,这些中国早期的狙击英雄也被湮灭在历史的尘埃当中。而对于装备补给本身就很困难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来说,根本就从来没有过专业的狙击装备和狙击手,当时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提倡和宣传的是“神枪手”,但神枪手与狙击手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国影视剧的通病
近年来,战争题材影视剧是电影及电视荧屏的一大热点,而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缺乏基本军事常识、不该用的东西乱用、不该出现的东西乱出现,这既是对基本历史事实的不尊重,也是对广大观众的不负责任,更让外国同行笑话为无知。
除了电视剧《顺溜》外,前两年比《顺溜》更火的一部电视剧《亮剑》的导演同样对基本的军事常识无知,比如:深入八路军根据地的日军特种部队竟然拿着当时美军还没装备的M3冲锋枪,更奇怪的是他们的一身打扮对此次突袭行动毫无益处,只能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被八路军发现!类似的笑话还存在于《狙击手》的头上。
而与中国影视剧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美国的战争影视剧,从《拯救大兵》到《兄弟连》,观众为什么爱看,就是因为它们在探索战争对人性影响的同时,也非常真实,各方面的细节让人挑不出错来,如此观众很快就能入戏,更容易体会到导演所要向观众阐释说明的观点和精神。而我们中国的这类影视作品,在这方面就差得很多,电视剧中的常识性错误可以说错得一塌糊涂。当然导演们也有理由,比如:我们没有好莱坞有钱、那个时代的东西不好弄、不好考证等等,其实说白了,就是对观众不负责任,拿观众当傻瓜,糊弄完了事,一切为了赚到钱。因为去考证史实、制作符合历史史实的道具都要花成本,找点差不多的东西糊弄完了。但这一差不多,就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我们中国也并非没有各方面制作精良、符合历史史实的影视作品,比如:1983年拍摄的抗日题材电影《血战台儿庄》,当时的导演杨光远先生就说,拍摄这部电影时的经费非常紧张,甚至一个演员要演几个角色,但为了真实,不让观众看上去觉得假,所以他们在电影道具上绝不含糊,就连当时部队穿的军装都是一针一针绗出来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丝不苟的制作,所以整部电影堪称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看来,当下的中国战争题材影视剧要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