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科幻电影《机器侠》的登场,不仅吸引来大批成年观众,同时还有不少儿童观众趋之若鹜,可见《机器侠》的受众面之广。这自然有葡萄的号召力所在,但是首部华语科幻片的名头却是重点。也正因为此,让不少抱着看特效的观众不满其水平的山寨化。不过,千万打造的特效场面,对阵《变形金刚2》2亿砸出来的奢华特效,这本就是一个1:20的不均衡对抗。
出现这种声音,多少可以理解,毕竟《机器侠》的特效水平放在《变形金刚2》、《特种部队》等片面前,颇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是万事开头难,质疑者可曾看到目前的华语影坛科幻片的稀缺?导演刘镇伟在目前的条件下,以千万打造的特效场面,对阵《变形金刚2》用2亿砸出来的奢华特效,这本就是一个1:20的不均衡对抗。如果完全放在一个评判台上加以评比,是否有失公允。在此,我们不妨更全面,更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特效:是班门弄斧还是四两拨千斤?
在经历了无数特效大片狂轰滥炸后,观众对于科幻电影颇有麻木之势。加之我们的技术和资金不能与好莱坞相比,那么华语科幻片《机器侠》又该如何突围而出?让人担忧。对于《机器侠》,论特效是比不过同类型的好莱坞之作。不过导演刘镇伟却能工巧匠,总能把电影拍得惊喜不断。实际上,科幻片绝非是一味的推崇特效,近期的《变形金钢2》和《特种部队》就因为着重特效,而忽视了剧情的完整性被观众所质疑,《特种部队》更是遭遇了票房大滑坡,种种现象也说明了特效绝非是科幻片的唯一致胜法宝。
因此,刘镇伟并没有拿自己的弱项与人家的强项正面对碰,而是加强特效与喜剧、爱情等元素相融合。实际我们看过去的刘镇伟,其作品也是看起来多有粗糙。譬如最著名的《大话西游》,特效全部是土法制作,如今再看蓝光版,漫天可见钢丝替身,但无可否认创意无限。而早在刘镇伟出道初期,拍的僵尸片,如《猛鬼差馆》等,因为资金等有限,一样不能和同时期的刘观伟等人所比,不管是特效技术,还是摄影以及动作设计等方面均如此。但是最后票房以及评价仍然旗鼓相当,可见刘镇伟的四两拨千斤之术。也正是如此,让他深得投资方喜爱,因为多是“小投入高产出”,如80年代末的“猛鬼”三部曲均以过千万的票房大收旺场。而创造上映时间175天最长的《92黑玫瑰对黑玫瑰》在当时获得2200多万的票房收入也让人惊呼意外。像打破记录的《赌圣》更不用说。
既有刘镇伟这样的避重就轻之人,同样也有真的用心提升特效水平的人,比如徐克,虽有功但过也不小,比如他的两部“蜀山”(《新蜀山剑侠》和《蜀山传》),因为庞大的资金投入,但是票房一般,便分别“拖累”了嘉禾和中国星两大电影公司,这是投入产生比过低的例子。可见华语科幻路的不易。
抛出对技术的高要求,《机器侠》在创意性方面,并不比《变形金刚2》差多少,因为在文化上更有亲近之感。再说刘镇伟编排的几场机器人战斗重头戏,首先要主推K1和K88的那场暗夜决斗,场面上激情四射,虽然效果上有些偏重于动画电影,因为片中的机械金属质感并不强,但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做出这样的效果,对于华语影坛而言,也算突破。
目的:是生搬硬套,还是落地生根?
论到机器人的逼真程度,《机器侠》当然无法和《变形金刚2》等美国科幻大片相提并论,但这部影片毕竟走出了自己的思路,在这一点上,刘镇伟的智慧和勇气是值得赞扬的,这部影片同样也值得影迷朋友们走入影院观赏。而刘镇伟知道华语电影的优劣势所在,因此整体上并没有完全依赖特效。他在片中加入了很多独有的创意,比如将奇幻、武侠、爱情、黑帮等等诸多元素与特效互相结合,做到将外来技术落地生根。
另外更是从片中精彩的情节出发,无论是忠于人类的K1,还是带有自我思考性的K88,以及颠覆型演出的胡军,《机器侠》总是不断地带给观众一轮轮惊喜。在特效与情节的配合上,刘镇伟很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没有让特效抢去电影情节的风头,观众在欣赏大场面的同时,又能品味电影中的爱情和喜剧的细节,这样的电影,显然比从头打到尾的《变形金刚2》、《特种部队》们更值得回味。毕竟特效只是包装手段,它说到底是为电影的情节所服务。
严格来说,《机器侠》是科幻外衣下的爱情喜剧电影。如果这么看,我们回到电影的根本上来,其爱情和喜剧的元素都堪称此类翘楚,特别是对于熟悉刘镇伟的观众。爱情方面,一见钟情,海枯石烂,永远的古典浪漫派,与《花旗少林》、《大话西游》等刘氏作品一脉相承。而喜剧方面更是刘镇伟的拿手好戏,草蛇灰线,处处皆有“雷”点。其中胡军、郑中基、方力申的三位演员的喜剧演出尤为出色,方力申舍弃形象来了一个怪异发型,一出场就能惹人发笑;胡军也舍弃过往的硬汉形象,全力演出一个有勇无谋且略显愚昧的角色,他的表演反差最为强烈,而片中大玩变形的一段更是全片的亮点之一;郑中基近年来的喜剧演出最多,所以他就算扮丑出演,倒也没有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但不可否认,郑中基已经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喜剧演员了。因此,总体而言,刘镇伟并没有硬碰硬,生搬硬套,而是选择了熟悉的套路去做一件冒险的事,功莫大焉。
意义:祭起国产大旗,打破华语科幻片零尴尬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过程,即便是今天华语影坛引以为傲的武侠动作片,早期也是在极为粗糙的情况下发展而来,如一代武侠巨匠张彻、胡金铨均受到日本武士片,剑戟片的影响,而在摄影、布景以及武侠动作电影的表现方面都借力过日本电影,其中摄影为甚,当时很多邵氏电影均引进了不少日本的摄影师,如比较有名的贺兰山等。这都帮助香港甚至华语武侠动作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看今日华语影坛,自有电影以来,整个华语影坛所拍摄的科幻电影是寥寥无几,可以说原地踏步。而无论内地,还是港台,整个大中华电影界在电脑特效和道具特效的制作上都要远逊于美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下子就要那自己本土的科幻作品去和美国大家伙去比较,那是极为不公平的。过去也曾有《铁甲无敌玛利亚》、《卫斯理传奇》和《老猫》等土法特效的制作,但是进入电脑特效时代后,我们的特效电影却集体失语了。虽有将其用之古装武侠片里,但是多是避重就轻。
静下心来仔细审视一下《机器侠》,这应该是一部优点多过缺点的影片,在华语商业片中也是属于一流的制作。就算这部科幻电影在特效上还有诸多硬伤,但这毕竟也是民族科幻片所要必经之路,它可以说使得华语科幻片从无到有,突破了零的现状,而又能“土洋结合”,使得西方气息及浓的科幻片能够与东方特色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实属不易。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几年前,骂《英雄》的声音言犹在耳,但是其特有的“大片模式”挽救了濒临死亡的中国电影市场,使得后来者获益良多,功莫大焉。因此,我们要对《机器侠》抱着一颗包容的心态,乐见华语科幻片的美好未来。
Ff/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