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车》是一部年初在北美地区热卖1.5亿美元的优秀影片,其DVD现已上架,毕成功特此撰文点评。
小毕的个人评分:95分(A)
评分参数:《换子疑云》82分(B+),导演个人作品比较
《硫磺岛家书》100分(A+),导演个人作品比较
《父辈的旗帜》90分(A-),导演个人作品比较
关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作品,已无须再操任何心——不论什么题材,我们都能看到一部没有炫技意图的正统派电影,一部扎扎实实讲故事、认认真真塑造角色的好电影。而且老爷爷的作品虽然安稳可靠,却不温吞寡断,经常如醍醐灌顶般让人深受震撼。这强大的冲击力从哪儿来呢?恐怕是因为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吧。《老爷车》(Gran Torino)也不例外。
在福特汽车厂工作了半辈子的朝鲜战争退伍兵沃特,不仅食古不化、牢骚满腹,而且毫不掩饰其种族歧视、性取向歧视以及白人精英主义的优越感。从妻子的葬礼开始,沃特就绷着脸睨视着(或者说威吓着)出席者,不管是儿是孙,任何破坏规矩的人都属于“被仇视”的范畴。回到他所生活的小镇,在由于移民大量涌入而恶化的治安中,沃特同样以“恶名昭彰”的差劲态度待人接物,前述的歧视眼光自然不在话下,动辄掏枪的争斗本能更让人胆寒,再结合自编自导之余还自己作曲的伊斯特伍德故意使用小军鼓的起哄配乐,满腔强大的攻击性能量简直溢于言表。
这就留下一个疑问,是什么让沃特形成了如此糟糕的、充满敌意的性格呢?导演的高明之处恰恰在此,谜团到最后竟然被轻描淡写地消解!我们当然可以从个人的角度,从最后揭晓的他曾在朝鲜战场杀害过俘虏并换来了奖章的污点记忆,来理解倔老头为什么于人于己都严苛而愤怒,套用神父的话也就是“难获平和”。但是,对这个层次的故事,导演也只是点到为止——当然,即便点到为止也十分了得,最后的对话与小陶隔着纱门,视觉结构完全是另一个“告解亭”,也就是对教堂的忏悔的延续。
这两次告解的区别在于:在神父那里,沃特谢罪的对象是妻子、国家、儿子;而面对小陶,他却卸下了远比之前三桩困扰他大半辈子的“罪行”更沉重的不可告人的过去——他的严厉、他的愤怒,说到底是因为不能原谅自己。而且是到死都没原谅,并采用了以死谢罪、用牺牲换取救赎的西方信仰中最经典的解决方式。那么,为什么沃特选择敞开心扉的对象,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妻子的年轻神父,而是他所一贯鄙视的有色人种的移民后裔呢!?依我看,这才触及到《老爷车》的核心。
我之所以敬神一样尊崇即将80岁高寿的伊斯特伍德导演,是因为老爷爷始终抱着旺盛的好奇心与柔软而兼容并包的头脑去观察、去感悟时代的流变。针对眼下这个激动而浮躁的时代,老人家如何思考、如何评价?正是我看《老爷车》时试图从中提取的信息。故事的舞台底特律的高地公园(Highland Park)堪称福特汽车厂的“卫星城”,在这里以组装老爷车为毕生职业的沃特,和所在城市本身一样,象征着“传统的美国”,用他自己的话说即“在创造事物的美国”。修剪草坪、悬挂国旗、修葺房屋,这些细节都在展示自立、自治、自主的老美利坚人的国民性。
这样一座代表传统美国的城市,如今已衰败不堪。曾经的住户死的死、搬的搬,外来的移民和颓废的新生代,忙着破坏而鲜有建设。可最令人感动的是,面对当下这个“在破坏传统的美国”,作为老前辈的伊斯特伍德,给出的答案不是愤怒、不是绝望,而是对待年轻人要关爱、要指引、别灰心、别放弃——在领会这层精神的同时,伊斯特伍德以往的角色形象也逐个闪回于脑海,从神似的角度来看,沃特似乎是镖客或哈里的晚年状态。
《老爷车》里的沃特,依然优雅的魅力、嘶哑却有故事的声音、存在冷场危险仍顺利拿下的跟小狗谈心的自言自语戏……,均叹为观止。不仅如此,沃特这个角色居然具备了对最近惯于一丝不苟的伊斯特伍德来说十分罕见的幽默感:瞎起外号、乱发牢骚、震怒时还会像猎犬一样低声哼,再配合之前提到的小军鼓配乐,意外地充满了娱乐性,无疑是执导功力入化境的又一证据。当“沃特”解除警备状态变回“瓦力”时,完全能用“可爱”来形容。在这样一份不无反讽的生涯总结式演技面前,今年初,除《米克传》的西恩·潘之外的任何一位奥斯卡影帝提名者能击败他入围,都是天大的笑话!
言归正传,有幸成为关爱和指引对象的并非(销售日本车的)儿孙,而是沃特曾经歧视的出自亚裔家庭的(真心实意地认为沃特组装福特老爷车够帅的)小陶。以帮会(堪称导演所忧虑的年轻人缺乏关爱和指引的后果)指使小陶偷窃老爷车为契机,沃特认识小陶一家,其实这也是老人观念改造的过程。他的白人精英主义最终并没瓦解,否则不会自行解决问题;但不可否认,面对“子别居”与苗人家族几世同堂的差异,面对白人小孩和小陶对待邻居老妪态度的差距,歧视的眼光在淡化。不过,文化的冲突、融合并非《老爷车》讨论的焦点(但也不是没讨论,譬如结尾象征正义和秩序的警官多为黄种人和黑人),所以沃特最终承认小陶是朋友,还是站在男人肯定男人的立场上。
在如今这个诱惑无处不在的世界,长大成人并不容易,因此,沃特从当初的没兴趣到后来的自觉自愿,最终成为生活中父爱缺失的小陶的“精神上的父亲”。从“礼仪”(如果理发店的“教育”也算的话)到工作可谓指导;用玉石俱焚的策略帮助他彻底跟堕落划清界限可谓保护。若更宏观地读解,这不仅是《老爷车》的沃特要赎自己疏远儿子造成其父爱缺失的罪,更是作为长辈的伊斯特伍德本人在呼吁社会要关心年轻人的成长。
美国人没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概念,于是老爷子最终化作小陶开的那辆老爷车,伴随着年轻人驶向前途。牛也好,车也好,有伊斯特伍德这样甘为孺子俯首的前辈,不得不说是电影界乃至全人类的幸事。因此,无论结尾的决断有多么“不切实际”,无论伊斯特伍德的演技有多么“一成不变”,我都对大杰作《老爷车》无条件地支持。……诚然,那决断一点都不平和、一点都不美,但沃特(伊斯特伍德)几近残忍的背影却无上尊贵。毕成功 (blog)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