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黎巴嫩的以色列坦克兵发现自己孤零零地迷失在异乡的街道上,厚厚的装甲,能保护他们的肉体,却没法护住他们的心灵。以色列影片《黎巴嫩》摘得了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影片中有90%的场景在坦克中拍摄,黑暗压抑。4个主人公透过狭小的潜望镜和射击孔,观察黎巴嫩街头的“敌人”。坦克外,有人恐慌有人逃窜,但是也有人在枪口下与坦克中的士兵对望。无助的眼神,出现在十字准心之中,没有恐慌,却用那份如千钧之重的迷茫,顿时将入侵者的心智压得粉碎。沉重的坦克,此时成了废铁一堆。
《黎巴嫩》导演塞缪尔·毛茨,正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时幸存下来的以军老兵。影像的寓意,或许让李安领衔的本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有了些似曾相识的感觉:那辆孤军深入直至迷惘的坦克,莫非就是艺术电影的现状?
威尼斯电影节自称最大特点是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冒险精神,创办66届不改“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的标榜,扛着艺术性大旗招揽各种风格的电影,被誉为艺术电影的大本营。但是,眼下不仅欧洲的戛纳和柏林抢走了威尼斯的风头,参展影片比人家能少上百部。就连来威尼斯办首映的影片,也有不少转身组团跑去报名参加圣丹斯电影节了。而后者的后来居上,竟然源自罗伯特·雷德福德将圣丹斯电影节办成滑雪旅游节。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开幕片《巴格里亚》遭遇嘘声一片,3000万美元投入,首次本土影片揭幕,换来的是门庭冷落。新浪潮的老将雅克·里维特、比利时大腕雅克·范·多梅尔、恐怖电影宗师乔治·罗梅罗,还有诸如伊莎贝尔·于佩尔这样的资深电影人,都在威尼斯折戟。
名气意味着过气?艺术大旗虽然犀利,却不需要“死扛”。就像《黎巴嫩》中的坦克,失去战斗力并不是因为本身被打坏,而是车中的人没了信心。没有了来自内部的自信和膨胀,坦克车就像抽空的易拉罐般易碎。威尼斯标榜的电影“严肃的艺术”又何尝不是?少了一份艺术的坚持和锐利,“艺术电影”仿佛一只空空的易拉罐,外包装靓丽鲜艳,里面却“黑暗压抑”;最终被人踩扁,又能怪谁?
本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