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上德(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建国大业》,“大”是题中应有之义,大人物、大事件、大场面、大阵容,要驾驭这个“大”字,可真不容易。总之,拍出大气魄,当需大手笔。而大手笔离不开独到的细节处理。我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比较注意看细节;看完之后,回味其中的情景,还是有不少难忘的细节浮现出来。心想,编创者们的功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比如说,电影里,“车元素”是一个亮点。你看,张澜抵达北平,毛泽东接车来了,他握着刚下小汽车的张澜的手,这一“握”意味着什么?宋庆龄抵达北平,毛泽东接车来了,他先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等候,火车停稳,亲自上车,步入车厢,快速上前,与宋庆龄相见,这样的相见又意味着什么?毛泽东一再接车,这在情节的处理上似乎是“相犯”的,但电影的处理手法是“犯而不犯”,它们并非简单的雷同,相近的情节有不同的细节处理,却也一再表现出毛泽东作为中共领导人恳切联合国内各进步力量的政治抱负和宽广胸襟。还有一个“车元素”,也是神来之笔,就是傅作义亲自为毛泽东开车门,这一举动,体现出傅将军的心悦诚服,也刻画了他言出必行的个性:他说过,若果“输”了,愿意为毛泽东“牵马执鞭”。这一系列的“车元素”,与《建国大业》的题旨密切相关,生活化地展现着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和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在召开第一届政协会议之前,毛泽东看望张澜、李济深,说请他们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张澜很爽快地表示服从安排;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代表 “民革”的李济深神情肃穆,面无表情,心事重重,不置可否,演员对李济深心理的复杂性捕捉得相当准确。他迟迟疑疑地对毛泽东说,自己曾经下令杀害毛的好友蔡和森,羞愧难当;而毛泽东随即打消他的疑虑,不计前嫌,希望携起手来,共创祖国的明天。这也是一场很细腻的戏,耐人寻味。
总之,电影里精彩的细节处理很多,既是人性化、个性化的,又是朴实生动、能够入心入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