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导演视角中把控:《北平战与和》剧名三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7日15:01  新浪娱乐

  一、剧名的一波三折

  《北平战与和》在荧屏热播,看到了各种评论,作为这部戏的制片人,欣慰之余,就是回味。回味这三年来创作拍摄的历程,充满艰辛,也充满着创作的兴奋与收获,许多情景历历在目。其中剧名几经改动,即可管中窥豹。

  剧名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它既可以把剧作的主题思想和主创者的所要表达和追求的目标传递给观众,同时也可以让观众对剧作的思想内容产生更好的理解。一个好的剧名,往往就是一部剧作的点睛之笔,如果剧名起不好,就像没有眼睛或没画好眼睛的龙,就不能够迅速吸引观众,使观众在瞬间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

  《北平战与和》这部电视剧最初叫《北平和平解放》。原先的这个剧名也较好地体现了本剧所要表现的历史事件及思想主旨。但随着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另一部建国六十周年献礼剧《解放》的建组,两部剧先后几乎同时筹拍,一部表现的是全国解放,一部表现北平解放,一时间为了不致于混淆,中心内部主创人员不得不把两部剧称为“大解放”和“小解放”来加以区分。随着两部以“解放”命名的大剧紧锣密鼓筹拍,“小解放”势必要让位于“大解放”,剧名的更改已迫在眉睫。这时,曾想过一个剧名《和平之盟》。

  此时,编剧正在埋头修改剧本,各部门进行开机前的准备,也无暇他顾,就用这个剧名暂代了。随着创作认识的不断提升,编剧李汀认为,《和平之盟》并不能真正表现这个剧的内涵和思想。他曾经和制片人交流沟通多次,说叫《战争与和平》其实还蛮合适的。因为,《和平之盟》只讲了“和”的一面,并没有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对文明的破坏。再一个,《和平之盟》总有立题不透的感觉,总觉得有一种看不透的东西在里面。但叫《战争与和平》也不可能,尽管它比《和平之盟》准确,但和托尔斯泰的那个世界名著及国外电影重名。

  前后一共推敲了五个剧名,最后定名为《北平战与和》。编剧最终提出这个剧名,我和全体主创人员非常兴奋。大家都感到只有这个剧名才是最贴切的。它体现了战与和的转化,凝炼出了作品内蕴的人文的东西,历史的沉重感,包括中国人的那种传统精神——“和为贵”,就完全渗透到了我们这部剧的主题。

  《北平战与和》不仅准确传神地表现了本剧的主题思想,还和其他已有的《北平往事》《战北平》《狼烟北平》有了区别,并表现非同一般的宏阔视野。

  二、一边筹拍,一边锤炼剧本

  《北平战与和》剧本经过了反复锤炼。编剧也在创作中不断深入思考剧名。由于时间紧迫,剧本改到第25集的时候,我们就开机了,但原先的剧名不能这么叫了。先用“和平之盟”暂代。一个好剧名似乎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找不到感觉就少点“魂”。剧本统稿时,大家总觉得原先的《北平和平解放》最为合适,不能用很可惜。直到最后剧名《北平战与和》突然迸发出来,几乎所有的主创人员都精神大振。

  剧名高度凝炼了全剧的思想和戏剧的核心。因为大家感到战与和的表现正是这段历史和这部戏的魅力所在,于是,创作围绕这个命题加强戏剧空间的开掘、表现,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拍戏乃于后期中,这种认识不断深化,大大提升了艺术质量,也弥补了拍摄中的某些不足。

  最感人的还有一段插曲。全剧拍摄完毕,转入了后期制作,突然有一天,编剧拿来了一段台词交给制片人让修改。这给制片人犯了难,改台词,是可以配音,但是口型不对,怎么改。其实,编剧是按着演员的原先台词的口型和字数重写的台词。找来配音一配,竟然天衣无缝。这段话是剧中的毛泽东所说的,从更高的视角对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事件做了总结,可以说是全剧的剧眼。这段台词比原先的台词更有力度,更有伟人的高瞻远瞩的目光,更有恢弘气势,更加烘托出所表达的“战与和”的主题。

  《北平战与和》这个恰到好处的剧名,现在看来匠心独运,没有主创团队的孜孜以求,就不可能有这个剧名。古人云“众里寻她千百度”,从剧名到整个制作都体现了对艺术的极端认识。由于有剧名的指引,尤其在后期制作上,比如在配音上、在组接上更加精益求精。

  三、剧名的哲学蕴含与思想

  1、中国传统哲学的意味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观念里,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 阴阳学说是中国思维特征的古老哲学。阴阳第一次成为哲学范畴,见于《老子》四十二章。老子只在谈论宇宙生成时用到过“阴阳”。阴阳代表两个最基本的单位,表示不同的变化。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将这种关系用一个简易的太极图来表示,阴阳两端就像两条相拥抱的黑白鱼,它们是太极两种属性的显现,又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浑圆。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与“阳”构成并服从于统一的矛盾结构,二者之间的制约和影响是内在的、双向的。

  “阴阳和,万物生”,事物是会转化的。“战与和”正是事物的两面,战向和的方面转化,就是向好的方面转化,就会“万物生”。   在中国文字中,“武”字拆开为“止戈”,以武才能止戈,能战才能和。事实证明,正是六十年前北平的由战转向和,才使北平这座古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贡献了一个伟大的首都。否则,不仅古都不存,整个华北都会受到战争的破坏。“战与和”,不仅呈现出事物的两面,一面是战,是破坏,是残酷,一面是和,是新生;也体现出了转化,强调中国共产党高层的智慧为事物的转化所做的努力,也体现了傅作义将军从固守华北,即而幻想建立华北联合政府,在北平外围受到军事打击下,进行的艰难转化。双方都在转,最后造成北平和平解放这么一个美好的结局。

  2、儒家“和为贵”的思想

  语出《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和”的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不仅儒家主张“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流派,如佛、道、墨诸家,也大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

  “战”与“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立但又关联的两种状态。从“和”的角度观察,“战”是通过剧烈冲击、破坏手段摧毁现有“和”的状态,然后重新创造另一种“和”的状态的过程;从“战”的角度观察,“和”是一场“战”的结束后为进行下一场“战”的准备、酝酿阶段。“战”是“和”的状态变更的过程和动力,而“和”则是一场“战”和下一场“战”之间的酝酿过程。在一个和谐的世界里,“和”代表着安定,而“战”却意味着灾难和破坏。

  事物向“和”的方面转化,就是往美好的方面转化。影视剧名,其重要原则是要高度概括影视剧的主题思想,突出新颖独特的一面,便于观众对影视剧思想内容进行了解。从心理学上讲,能引发观众进行深层思考的剧名,才能使观众印象深刻,并产生追求行动。因此,既然《北平战与和》剧名融合了儒家和中国传统理念,其深刻的人文思想可以引发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3、剧名中的现实寓意

  《北平战与和》,剧名恢弘大器,力透纸背。再回想立项之初的剧名《北平和平解放》,远远不能企及。“解放”一词,只是站在甲方的立场,不易体现出国共双方那种战和互动的态势。站在今天的高度反思历史,北平由战转和功在千秋。我们作为中华的后人来审视六十年前的这个历史大事件,它赋予了我们多少深刻的启示。这个剧名,带着诗一样的意韵和史一样的深刻。当人们面临战与和选择时,都应透彻地反省,有无避免战争的途径,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呢?

  《北平战与和》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我想到台海两岸的问题,将本剧的思考提高到追求中华民族幸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

  4、战与和的转化:面向未来的思考

  《北平战与和》耐人咀嚼。在剧中毛泽东有那么一段台词,更能体现这种启示和寓意。

  在第34集,在西柏坡。当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拍板同意签订北平和平协定时,毛泽东说:“我看啊,这个协定就这么定下来吧!”周恩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方式,一个创造出来的方式啊!”毛泽东沉思了一下,挥着巨手:“心向往之,不懈努力,停战言和,面向未来!北平古城,在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毫发无损,这将是我们留给历史的见证。我们热爱和平,但不幻想和平,更不畏惧用武器粉碎敌人发动的战争。我们不怕战争,但更珍惜和平,我们决不放弃任何化干戈为玉帛的可能。我们实现了不流血的胜利方式赢得了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意义是长久的。”

  剧中毛泽东的这段话堪称全剧的剧眼,从中华民族利益的高度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也对面向未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交待。抚昔思今,当年的风云人物大多作古,而伟人的深邃目光还如在眼前。刘立京(作者单位: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