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首映后票房一直居高不下,人们在热议这部电影的同时,也提出疑问:这部电影云集了172位明星,如此豪华阵容将明星效应已经发挥到了极致,那等到建国七十周年、八十周年,我们的主旋律电影还能怎么拍啊?
→出国门闯世界
美国通过《阿甘正传》等电影不但在艺术上和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还在全世界宣传了美国最主流的价值观。主旋律,代表了一个国家最主流的思想,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精髓。网友海鸥的观点极具前瞻性,他说:“爱和奋斗不息、永不放弃等等都是全世界人民通用的语言,只要我们运用好这些语言,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也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输出中国的价值观,说不定还能拿奥斯卡奖呢!”不过,电影人蓝书平却不看好,他表示:“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不适合海外市场。你说走出国门是什么概念,《建国大业》在东南亚国家也上映了,但主旋律电影要在全世界范围内热映,还是很难。”
→特型演员消失
十年前,电影上的毛主席、周总理们还是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现在我们在电影银幕上已经听不到毛主席说湖南话了。《建国大业》中的特型演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张国立演的蒋介石、许晴演的宋庆龄,虽然外形上不像,但观众也没有觉得太别扭。网友007说:“十年后,估计我们的特型演员也会消失。演员长得不像?不要紧,可以通过化妆造型和演技来弥补,只要演出历史人物的神韵就好。”对此,《解放》监制之一、著名军旅剧策划人李洋大校很认同。他认为,特型演员本来只是从前苏联引进的概念,已经成为我国独有,他们本来是中国人一种集体回忆的方式,但是现在,这种需求已经在逐步淡化。比如,最初,观众一度是对领袖原汁原味的乡音十分熟悉,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开始,演员们尝试着说普通话,一开始大家很不习惯,还引发了一场大争论,但到了《长征》,这样的演出方式就基本得到了认可,到《解放》时,所有的领袖都是普通话。从观众对语言变化的迅速接受可以看出,集体回忆的需求已经逐步淡化,至少要求已经很少,一位领袖有多个特型演员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商业化更成熟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电影不可避免地处在产业化过程中,主旋律电影靠红头文件、单位组织包场观看来保证票房的时代将渐行渐远。主旋律电影说到底还是电影,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符合电影运作规律,更需要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商业娱乐元素来争取票房。今后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将更加成熟,大型首映式、明星效应、广告、相关活动、开发周边产品(T恤衫、玩偶等),商业化运作越成功,观众越会主动消费。导演尹力坦言:“现在的电影已经无法依靠行政运作挣钱了,主旋律影片也要走商业化道路,做好宣传和发行。”
→明星吸引消费
十年后,90后将是电影消费的主力军,成功吸引他们,就占领了一半市场。《建国大业》的172位明星和它的超高票房给主旋律电影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将更多地运用明星效应,吸引90后等年轻一代走入电影院。蓝书平说:“主旋律电影用明星满足了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满足了明星的需要,他们需要主旋律电影来树立他们的形象,比如陈坤,《云水谣》之前他只是在电视上很火,《云水谣》这样的主旋律让他在电影上上了一个台阶;一方面也是票房的需要,用明星是票房很大的保证。”
→特技好莱坞化
这几年来,主旋律电影在视觉效果的营造上,有了新的开拓。很多影片都采用了高科技的电脑技术,使影片的画面视听更具有冲击力。《太行山上》在拍摄手法上运用了大量增强视听感染力的手段,更借鉴了《兄弟连》的拍摄手法,用运动镜头表现场面的动荡,用肩扛摄影机增强战火纷飞的真实感,加上航拍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千军万马的战争全景。《云水谣》中经过数字特效合成的六分钟长镜头,完整地勾勒出上世纪四十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强烈的视觉震撼,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在今后的主旋律电影中,电脑特技的运用将更加广泛,达到好莱坞大片的效果,给观众完美的视听享受和视觉冲击,从而吸引年轻一代的眼球。本报记者吴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