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导演拍片开始“不安分”起来,片子故事情节安排的一波再折,他们恨不得一部电影里上演人间悲喜剧外加科幻鬼片大全,造成这种心理作祟的源头主要是奖项在吸引。众所周知,世界级的奖项一向强调“大片”,大片意味着大手笔的加工。而一些电影往往匆匆上阵,还没来得及补妆便从票房的惨状中落荒而逃。《走路上学》成为中国式大片稀有的一块奇芭,主要有三点:演员的精选、完美剪辑水平、以及剧情合理的选用。
视觉效果的蒙太奇效应的对比差异。可以说中国电影基本上满足了视觉的冲击效果,就是效仿到了国外大片的“皮”。但是,中国电影却迟迟卡在国外大片的神不肯出世,毫无争议是大部分导演没有学到国外导演娴熟的蒙太奇制作手法。《走路上学》是中国式蒙太奇手法成功的最佳范例,如果它在这方面获得大奖将当之无愧。它在画面剪辑上堪称一流,比如:怒江山水镜头的精美镜头、农家画面的镜头合理排列、甚至滑索过江的唯美写真。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导演的一流导片技术,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底是很难将这些画面合成一线,或者说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很难抓住景物的美点。最令人叫绝的是它的分镜头组合恰到好处,尤为第一个画面拉出来的蒙太奇效应。它的特写打在了女演员脚、脸、服装的各处,分别表现了少数民族女孩的喜悦、生活习惯的感情生活。
片子忽略商业价值,大胆启用业余演员扛大梁。《走路上学》除了导演剪辑技术的完美结缝,在演员的选取上也体现了彭家兄弟的电影天份。比如滑索道演员的选取,他们聘请了云南当地姑娘来表演这些惊险的镜头。相比专业的杂技演员,这些当地人的表演更能使人和滑索融为一体,尤其是江上高流往下冲时的情景,它绝非杂技演员一时能够学得会。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娜香的扮演者阿娜木龄此前并没有尝试过滑索道过江,但她剧中的表现却像个老道的当地人。经过当地人介绍得知:怒江人在建桥前确实都有过滑索过江的经历,改革开改后农村基础建设有所提升,许多人才过上了走路过江的好日子。片中瓦娃的扮演者丁嘉力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他在片中扮演一个7岁的少年经历姐姐的生死、他与母亲的争执、农村时代的变迁,这些诸多心理矛盾集结在小演员身上却轻而易举的表现出来。
镜头中民族特色的广泛应用。在语言的多元化选取上,《走路上学》不遗余力的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特色,比如:农家百姓间用怒江方言的对话,学校老师用普通话谈话,少数民族歌曲的回荡等等。其中,中英方双语的字幕也悄然加入到语言的方阵中。服装的选取上,有一些镜头展示了导演组的细致观察力。比如:瓦娜的妈妈和奶奶虽然身着民族服装而头却戴着绿色的军帽,这体现了当地的时代特征。这种时代特征在身穿都市的仔裤的聂老师(曹曦文饰)与终日民族服装的农家村女的交谈时,两人间对比从语言到服装都异常明显,该镜头是时代发展中村落间步伐差异的最好示范。
剧本内容的去伪存真,主题明确易懂。可以说,未必悬念剧的就是好的,未必大多数人看不懂的电影就是精华。哑谜式的剧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何况它需要一个相当高明的编剧来调配对白。《走路上学》看似一部儿童剧,简单易懂,剧中的主旋律从头到尾在讲农家人的琐事,但在剧中的高潮处却给人带来黑色幽默的深思。比如,镜头1:中午,放学后的娜香滑索道很快的回家吃饭,村里人排着队带着要卖的猪滑索道过江,后面的村民被猪过江的尖叫声引得哈哈大笑,江上瓦娃忧伤的感叹被限不能滑索过江,这些镜头的合成都充满了农村剧的喜感。镜头2:娜香回头把碎花包里的鞋往包里挪动,滑索道一向坚强的钢铁和绳子断裂开来,娜香毫无悬念的落江消失,这个过程使整个故事达到高潮。不轻易看见的危险更加可怕,还有什么来得突然的可怕更叫人咋舌呢。最后片中经过千呼万唤的“桥”终于落成了,它标志着中国60年的步伐、标志着农村基础建设的提高、标志着农家苦日子的告别,它有着太多的含义,尽管它只是静静的矗立着。《走路上学》深度刻画了同时代农村人的喜悦、知足、快乐与忧伤,它展现出少数民族的风貌特征也成为该片的点晴之笔。杜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