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内地谍战片从脸谱化到人性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7日09:56  信息时报
评论:内地谍战片从脸谱化到人性化

新中国第一部反特片《无形的战线》

评论:内地谍战片从脸谱化到人性化

《国庆十点钟》中何占彪一看就是坏蛋

评论:内地谍战片从脸谱化到人性化

《冰山上的来客》前两年还被翻拍成电视剧

评论:内地谍战片从脸谱化到人性化

《潜伏》是近年谍战剧的精品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爽  

  第一次谍战

  新中国成立的60年中,《风声》正在引领第三次的谍战片浪潮。新中国的第一部反特题材电影是194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无形的战线》,影片讲述东北解放之后,公安与伺机进行破坏的国民党特务的斗争故事。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讲述与特务斗争的反特片在银幕上大行其道,这一时期可看成是反特片的第一次热潮。长影厂拍摄了《神秘的旅伴》(1955年)、《国庆十点钟》(1956年)、《虎穴追踪》(1956年)、《寂静的山林》(1957年)、《徐秋影案件》(1958年)、《前哨》(1959年)《冰山上的来客》(1960年);上影厂则拍摄了《斩断魔爪》(1954年)、《天罗地网》(1955);八一厂拍摄了《激战前夜》(1958年)、《秘密图纸》(1965年);珠影厂则有《跟踪追击》(1963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羊城暗哨》(1958年)等。片中的共产党特工大多智勇双全,胆识过人、一脸正气,而敌方特务则相貌猥琐,行事鬼祟,加上取景配光多加丑化,更令角色令人生厌。《冰山上的来客》民俗风情浓郁,剪辑出色,画面设计精致,里面的曲调传唱至今。《羊城暗哨》是另一部优秀的反特片,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演员冯喆的出色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次谍战

  改革开放后反特片迎来了第二次高潮,这期间此类电影也比较程式化,故事一般发生在沿海某城市,事件一般发生在电闪雷鸣的暴雨夜,配上受害者惊恐扭曲的脸和惊声尖叫,特务或是窃取机密情报,或是制造破坏事件,作为正义一方的代表大多是英勇机智的公安人员,而特务的形象也转向道貌岸然,隐藏极深,最后的“显形”一定会让受蒙蔽的民众大吃一惊。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南海长城》(1975年)、《熊迹》(1977年)、《黑三角》(1977年)、《斗鲨》(1978年)、《东港谍影》(1978年)、《风浪》(1979年)、《暗礁》(1979年)、《雾都茫茫》(1980年)、《第十个弹孔》(1980年)等。

  《黑三角》是这一时期反特片的代表作,演员凌元在钥匙孔偷窥的眼睛,她叫卖时的“冰棍,奶油冰棍……”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台词之一,以至于当时卖冰棍的老太太都被不少人投以怀疑的目光。于洋执导并主演的《戴手铐的旅客》将反特片的热潮推向了一个高峰。《戴手铐的旅客》结合了多种商业元素,又联系上“文革伤痕”这个大众关注的焦点,主题歌《驼铃》也深入人心,成为经典。

  第三次谍战

  电影《风声》是第三次谍战(反特)戏的高潮,这一波浪潮来自于电视剧的积累,确切地说,是来自一股对早期反特剧的翻拍热,《保密局的枪声》《夜幕下的哈尔滨》《蓝色档案》《敌营十八年》《英雄虎胆》《野火春风斗古城》《51号兵站》等翻拍的反特剧在荧屏上大行其道,它们都借了原作的标题和人名,进行了再度创作。

  而根据麦家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暗算》在2006年让人惊艳,2008年的《潜伏》也不遑多让,也是谍战剧的高水平代表作品。这一时期的谍战剧已经摆脱了脸谱化创作,制作更加精良,正反角色都有比较立体的性格刻划,特别强调对事业的忠诚信仰,但也会表现人物为此承受的痛苦和挣扎,观众普遍接受度比较高。中国电影最近一直飞速发展,但谍战题材却几乎看不到,《风声》也因此大受关注。另一部谍战题材电影《秋喜》也将于10月14日上映,业内估计谍战题材也将成为电影市场的新热点。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