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漆菲
如果以黄建新口中“追求人性化”的要求来审视,张国立的多场戏的确把镜头伸进了内心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这部主旋律电影上映前,我早已从各种主流和非主流的报刊杂志中窥其一二,并能顺嘴说其电影中无数的“段子”。某种意义上,它早已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话题。
所以,当它作为一件“物品”真正飘进视野时,才会觉得如此平淡。没有期待中那么多明星,也没有想像中那么多笑点。画面颇富质感,色彩比人物更加饱满;间隙蹦出些出彩的镜头调度,让人依稀体会到“多导合作”的结果。
太大了。《建国大业》的2个多小时,要装进如此庞大繁复却被人熟知的一段历史,要装进如星辰般浩瀚的动荡岁月中的人物,要装进或浪漫或慷慨或激荡或悲壮的故事和传说。最终,它不得不成为以明星为剧情的电影,依靠白色字幕串接起的故事。
可喜的是,还有亮点——在那些如秋叶在眼前起起落落的命运里,有一张寂寞的脸渐渐清晰,他是张国立扮演的蒋介石。
还记得父辈漫画书里的蒋介石:缠了一脑袋绷带,手里拄着拐杖,手里拿着滴着血的屠刀,上方写着:屠杀人民的刽子手。
也许正因此,“裸妆”饰演蒋介石的张国立内心有点拧巴。
而如果以黄建新口中“追求人性化”的要求来审视,张国立的多场戏的确把镜头伸进了内心。韩三平曾描述张国立,说他沉默的时候,脸上有一种末路英雄的状态,有英雄气但又有点茫然。张国立此番演出确有一代枭雄的味道。
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的几场对手戏才真正能展现该戏导演的理想——“史诗情怀”,以至于入戏到深处,你会讶异张国立和陈坤之间,无论是眼神还是对白,怎会细腻到这个程度?
蒋经国在上海整治经济失败后,与蒋介石在南京中山陵音乐台有段对话。蒋公对经国说起国民党的腐败,无奈地叹道:“反,就要亡党;不反,就要亡国。”身后一群白鸽掠过,青天惨淡,苍凉无比。
奉化溪口老家的门口台阶上,蒋介石一屁股坐在地上,经国提醒父亲地上太冷,回过神来的蒋介石却对蒋经国说:“对,你也过来坐。”蒋经国坐得笔直,聆听“庭训”。蒋介石神情无不凄然,叹划江而治的渺茫,问儿子“换了你,你答应吗”。此时的经国已满眶热泪。就是这场戏,把陈坤演哭了。他说,父亲的气场太强了,我有点受不了这种感觉。
临近末尾,北平在准备开国大典,蒋介石望着淅淅沥沥的南国秋雨叹息“国民党败在自己手里咯”。此时,经国并不侍奉在侧,他孤独扶策的背影引人叹息。那些追随他的都失败了,而背叛他的却成为了胜利者。
看完蒋介石,再回顾建国前的那些往事,仿佛看到源头和开端。正如淮海战役胜利后,一群人挤在简陋的瓦坯房中把酒言欢。毛泽东醉醺醺地倒在一旁,一向温文儒雅的周恩来则敞开衣衫高唱起《国际歌》。彼时,那群伟人们与所有壮志凌云的年轻人一样,真诚得不容鄙视,热情得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