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惊声尖笑》系列在影迷中传播的时候,曾有影评人说在国内很难有这种类似片种的产生。因为,要恶搞很多大众所熟知的影片或娱乐符号,而彼时还没有那么多可供恶搞的大众化影片。
看了《皇家刺青》后觉得,这种拼盘式的恶搞流行文化的影片在华语电影界不但是有了,还占有了一席之地。整部影片,从头到尾皆是在恶搞流行文本。电影不单是有其文学艺术属性和教化属性,现今的电影,更多的是娱乐属性和工业属性。既想要与好莱坞抗衡,又看低娱乐属性,只能是舍本求末。而对娱乐属性的认识,电影人有时又显得观点单一,简单的局限于固定的片种。《皇家刺青》在广义上可以定义为古装喜剧片,但要是细究起来,片中加入的大量现代元素,也可以算作一部现代片。仅以笔者在片中所看到的,影片恶搞了《英雄》——再进五步;恶搞了《集结号》——我根本就没吹号;恶搞了《2046》——我王家卫是不会死的……在外片中,恶搞了《肖申克的救赎》、《越狱》、《007》……对于这些观众熟知的流行文本,影片进行了颠覆、解构,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笑料。对主流话语进行再创作,无疑是影片最大的成功元素。
提一句老话——艺术从生活中来,并且要高于生活。这话本身说的并没有错,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华语电影人的一个桎梏。费尽心思挖掘的生活元素,观众看起来不但不买账,还觉得有些老套。但从《皇家刺青》上看一下,那些恶搞的流行文本何尝不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这些流行话语之中,把它们提炼出来进行再创作,不也是一种创作吗?
从近年的一些古装喜剧片看,这种以颠覆流行文本为创作模式的影片不在少数,像《天下第二》、《十全九美》、《追影》等,还有《十全九美》这样的成功先例。
《皇家刺青》对流行文本的颠覆,要超过《十全九美》。可以说是近年来“恶搞”影片中的佼佼者。如果华语商业片中,每一部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准,能买票进影院的观众势必会增长很多。自然,可能会有人说这种恶搞缺乏文化内涵,过于媚俗。但对于一部商业影片来说,能达到娱乐大众,兼顾票房,并且没有触及尔虞我诈,兄弟相残的道德底线,过多的要求难免是吹毛求疵。能有多少人看得懂波普艺术?但这不妨碍一干伪小资们出入798。恶搞的极限到了艺术的水准,就不会再有人对其说三道四,但那已经脱离了普罗大众的欣赏口味。还有春晚,为什么80年代会那么火热?那是因为当时是在一个全国上下类似的生活环境,类似的文化环境下的产物。而一旦多元化之后,就众口难调了。
《皇家刺青》是在多元文化中,搔了搔流行文本的胳肢窝。看后能笑就行,别的就不用想了。信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