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2》:好莱坞“向中国致敬”不简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9日11:06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王飞(北京媒体人)

  无论是警惕中国还是致敬中国,背后都是西方危机情绪的体现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大片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好莱坞的一个重要市场,这本不是新闻。不过,近日美国灾难大片《2012》的上演不仅获得了高票房,还制造出了新鲜话题。

  《2012》对中国人的吸引力在于,这个起源于西方传统的末世预言,揉进了鲜明的中国元素,影片把西方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诺亚方舟归功于中国制造——中国成了地球灾难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人戏称这是“金融海啸对中国所遭遇的‘后冷战的冷战情境’的改写”。这种迎合中国人心理的书写,不能不说是极为成功的商业宣传。

  然而,仅把影片视为一个煞费苦心的商业事件,未免失之轻率。好莱坞向来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忠诚写照,在麦卡锡时代,绝不会有正面描写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从好莱坞出产,而在种族问题上好莱坞的纪录更加不堪,如知名的美国影片《美国往事》,充满着中国符号:有书法,有京剧,当然还有中国功夫,但这些往往置于一个鸦片馆或妓院中,气氛暧昧,人物则呆板猥琐,毫无正面形象。好莱坞通过大量主观的符号为西方观众塑造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这正是基于西方知识界和媒体对处于弱势的“他者”的种种主观想像。

  1962上映的《007》系列影片第一部,其中的大反派诺博士是中国人;而今天《2012》里的中国人拯救地球于灾难。这种鲜明的对比,体现了美国主流群体对中国的态度变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性的反思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整个西方带来的生活方式,直至社会组织形式。西方人不再谈中国色变,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观念教条中逐渐解脱出来,重新关注马克思、凯恩斯所描述的公平社会蓝图和经济方案。

  以笔者观察,西方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对中国情有独钟:左翼学者积极访问中国,既是取经充实理论,也是为自己的理论寻找现实注脚;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右翼希望与中国做生意,像三十多年前一样希望加强往来,但在意识形态上已经没有那么多需要“搁置”的争议——现在恐怕更多的是希望中国接受美国的局限。经历了类似大萧条时代一样失业痛苦的西方老百姓,怀着对凯恩斯、罗斯福式的记忆,对大政府、有计划的经济体系格外渴望。西方社会这些普遍的思潮,是好莱坞制作这部“向中国致敬”的影片的背后原因。

  我们曾经如此在意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而现在西方人越来越关切中国。不必怀疑这种变化,但也应看到,这种关切背后更多的是警惕,而无论是警惕还是致敬,背后都是危机情绪的体现。既然别人的情绪难以改变,最好自己是清醒的:中国的崛起绝非金融危机中一招一式的成功,而是长期积累的厚积薄发和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所致,坚守本分,宠辱不惊,就不怕被矮化也不怕“被强大”。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