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所谓娱乐大片中,运用中国元素的目的应该有最单纯的理性动机——那是可以火的。 ”
□谢正宜
从《碟中谍3》的走进西塘,到《变形金刚2》的入驻沪上,啊当然,我们还看过《功夫熊猫》,还有美剧《24小时》……
中国元素,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热元素,在那些充满了鸟语的影音轰炸中,偶然听到无需字幕就能懂得的母语,很多看片人一下子来了精神。
对于这些中国元素的运用,向来赞之者有,恨之者有,尊严变得像张衡的地动仪,敏感度极高。
我一直坚信,不把自己抹黑,不能从商;不把自己洗净,不能从文。所以,好的文化商人都是花脸。能够卖座的大片导演,根本上就是文化商人,在这些所谓娱乐大片中,在我们所臆测的诸多感情原因下,运用中国元素的目的应该有最单纯的理性动机——那是可以火的。
制大片如烹小鲜,厨师在市场上选购所有最新鲜最美味食材,拉入篮中——我们所关注的,其实就可到此阶段为止了——那证明这数年来所作所为,已足以使自己成为“大热”。
至于此后阶段的做法,那个厨师究竟是高手还是庸才,究竟能把简单的豆腐做成二十四桥明月夜还是把鲍参鱼肚做成橡皮子弹——食材都是无辜的。
看《2012》,就得抱着这样无辜者的心态:无论那些黄皮肤黑头发是好人还是奸角,普通话是标准多了,无论那些情节是致敬还是暗讽,至少显然导演事先去了解过了。如果把中国元素当成一种大片的品牌植入,这一次至少植入得不再那么生硬那么肤浅。
年轻时,我也是个文艺青年,老爱看能引起人生感悟的话剧、电影,直接后果是大多数时候闷死、累死、无聊死,而但凡看几部好玩的好笑的扯动心旌的,则一边前仰后合、目瞪口呆,一边陷入“我没文化追求了”的自责中,后来有个编剧朋友批评我说,你想在卖座当中找思想,那是不道德的!
对于《2012》,大概也当作如是观,至于如何运用中国元素,我们或可以慈祥地拍拍好莱坞大导们的头:“孩子,再接再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