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晶晶
与其说电视剧《蜗居》制造了新一轮“房奴”话题热,不如说高烧不退的“房奴”情绪成就了严格说来制作水准并没那么高的都市剧《蜗居》。
眼下,还有什么能比房子更能牵动人们的心呢?只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蜗居》给我们展现了当下都市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生存困局。
电视剧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映照,它以想象的方式来打量现实社会。当人们观赏着荧屏上一幕幕散发着生活热气的故事时,也调动了自己的切身经验和人生体验来体会故事的意义。关于房子的故事可以称得上信手拈来,再绚丽的想象力在直白的社会现实前也要失色。当有人质疑《蜗居》的台词很“限制级”时,有评论指出:凌厉的社会现实比台词更“露骨”。
剧中主人公海萍准备买房,“你负责问你爸妈借4万,我负责问我爸妈要2万,另外2万我把海藻结婚的钱拿来先用一用,让她等等再结。”现实版的“全家总动员”则是三代人买一套房子。据统计表明,20岁至40岁的年轻人占银行房贷总量的一半。房贷业务的主力是年轻人,尤其是以80后居多。年轻人房贷首付超过六成要靠父母帮助。有人适时地提出时代新格言:“父母在,不按揭。”
既然房价如此高,为什么还要执著?剧中人物海藻帮姐姐反驳,“她想要的那个房子,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
在这个冬天,适时应景的《蜗居》,再度唤醒了80后的集体焦虑,这种潜在的焦虑也成为收视率的重要保障。“海萍夫妇两人一个月工资加起来9000元,省吃俭用了六七年,连房子的首期款都付不起。等我们毕业了有几个工资能达到9000元的?我现在是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蜗居》贴吧里一位网友说,“70后有存款,90后有老爸,80后有什么呢?只有奋斗。”
○新报漫画 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