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特区报:反思波兰斯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30日18:22  深圳特区报

  在网上看到,大导演波兰斯基会获准保释,将被关在自己的瑞士别墅里,还要戴上“电子手表”,像一只大熊猫,每一个行动都将受到监视。看到此处,总觉得有些滑稽可笑。这种“服刑”的方式,越想越觉得是一种游戏。如果波兰斯基特别容易进入导演感觉的话,他肯定以为这又是一部电影开拍了。不知道他有一种满足呢?还是感觉特别孤独?无论什么样的感觉,自己关在自家的别墅里,这种待遇并非人人都有,真的希望波兰斯基趁此机会三思自己的罪责。

  1977年他玩了一次娱乐圈里过火的“潜规则”,把一个13岁的小女孩给潜了,至今已经32年过去了。如今他68岁,那一年他应该是36岁,正是而立之后还有精力冲动的年龄。2002年,他61岁的时候,作为犹太导演控诉纳粹罪恶的电影,他导演的《钢琴师》先后获了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而2002年距1977年已经25年了,当时13岁的小女孩儿也已经38岁了。波兰斯基在获得殊荣的一刻,他的内心有没有一种为自己曾经罪过的隐痛呢?现如今他终于可以有限定地孤独回望了。我希望他想一想,世间是否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暴力?

  其实,暴力就是暴力,暴力只有一种。当他以一个犹太人身份并以控诉姿态在拍摄电影《钢琴师》的时候,他会想到他的母亲死在了集中营,那肯定是痛苦的。他对纳粹的暴行与罪恶会有一种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可是,当他以一个导演的身份诱骗一名少女的时候,他是不是在犯着纳粹同样的暴行呢?由此看来,这绝不是一个娱乐事件,虽然是花大钱可以摆平的。

  面对自己以往的罪责,如果波兰斯基不进行内心的忏悔,他那部伟大的电影《钢琴师》也就成了一部虚伪的作品,欺骗了所有观众的感情。但我们至今也不知道波兰斯基自己的想法。而真正伟大的是那些饶不过他的人,他们不仅是对一桩罪行的追诉,也在向世人展示一种公平。我们知道,希特勒制造了奥斯维辛惨案,得到了后人永远的追诉(因为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判他的罪,只有以其他的方式追诉抗辩)。其中,以艺术的方式再现纳粹的罪恶,是对历史最有力的回答。可滑稽的是,一个因控诉纳粹感动了世界的人,却成了被人控诉的人。

  我不相信他在怀念自己母亲的时候是不真诚的,我更不相信他在痛恨纳粹之时是假惺惺的。虽然一码是一码,一码说一码,但码码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人间只有一个真理,善与恶永远是不能互换的。我们让波兰斯基三思并忏悔,也是在说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间道理:大恶与小恶都是恶,就像大恶魔与小恶魔都是恶魔一样。当然,人都有犯傻的时候,犯傻的时候很容易冲动,而冲动的结果很可能导致罪过。这应该是我们都要反思的。齐霁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