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无论观众认为《三枪》是超出预期还是不如所愿,都应该为张艺谋的勇于尝试、勇于转变鼓掌。
本报记者 余 姝
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一出,好评声、恶评参半。有的观众虽然笑声满场,但出影院后依然接受不了这位曾经的“文艺导演”、“奥运导演”拍出春晚小品风格的电影。这样的反应张艺谋预料到了,在影片上映前,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就说:“当我们想取宠观众时,基本上离庸俗就是半步之遥。这时候你还真得豁出去,舍得一身剐。从决定拍喜剧的时候,我已经入地狱了。”
无论观众认为《三枪》是超出预期还是不如所愿,都应该为张艺谋的勇于尝试、勇于转变鼓掌。回顾张艺谋25年的从影历程,他是中国电影界最勇于求变的导演。在凭《黄土地》成为中国第一摄影之时,他毅然放下摄影机,拿起导筒,“种出”惊艳世界的《红高粱》。在文艺片屡屡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之时,他又放下艺术家的身段,开启国产商业大片先河。在电影大获成功之时,他又跨界混搭,推出《图兰朵》和“印象”系列。执导奥运会开幕式和国庆庆典更是把他的声望推向新的巅峰。而现在,他又转身嫁接西方悬疑片和“二人转”,搞出了《三枪》。张艺谋一直在努力把握潮流,对他而言,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作为张艺谋的对照,我想起了在母校北京电影学院认识的几位“艺术电影大师”。他们深受文艺电影的熏陶,“坚持原?”,认定电影必须反映导演个人的深刻思想。目标是不求观众看懂,但求电影节评委垂青。如果影片万一中了某个国外大奖,就轻轻松松把观众的嘴堵上了,因为获奖之后,看不懂的观众只能怪自己太肤浅。
但今天中国的电影市场不再是十年前的形势了。十年前,中国电影很孱弱,得依靠海外市场的“反哺”。张艺谋都坦言:“十年前我的电影要靠国外市场的收入才能收回投资。”今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已经达到60亿元的规模,而且还在以30%的速度逐年增长。中国电影的主要消费群体也不再是少部分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电影早就走下庙堂,成为一种最大众的艺术形式。
事实上,电影观众和春晚观众本就不应该有太大区别。能接受赵本山小品的电视观众如果肯走进电影院,那就意味着单部电影的票房起码超过30亿元。这并不意味着降低电影的制作水平,而是说电影创作者应该放低身段,面向最广泛的大众,把握他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