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袁蕾 发自北京
胡军:阎孝国对国家完全是赴汤蹈火
阎孝国是《十月围城》里惟一的反派,没有眉毛,不苟言笑。胡军开始很不接受这种造型,觉得太狰狞了。
阎孝国是陈少白的学生,接受洋派教育,却痛恨外族对中国的侵略,他不相信革命能救中国。老师要保护孙中山,学生的任务是杀孙。
影院贴出的海报上,阎孝国被错印成了“白孝国”,他却并不是“白白孝国”,他有非常明确的立场,在关陈少白的监狱里,他对陈少白说:靠你们这些书生救国,中国必亡。
我觉得阎孝国不是反派,他只是跟孙中山政治见解不一样。
接到剧本的时候我就跟导演讨论,不要搞成概念式的反派,弄成清廷鹰犬就没什么意思了。他受过洋派教育,但他也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男人,梁家辉是他的恩师,他知道尊重师长。
我很珍惜监狱那场戏。本来我跟梁家辉的对话里,有太多解释性的台词,我要求加入一些冲突性。
清末民初,军阀混战,这段历史大家都太熟悉了。阎孝国从人物出发,是没有错的,也确实有这样一个大内高手,但他不是领着一批人去刺杀,但他对国家的热爱,完全是赴汤蹈火的。
清廷的软弱确实不行,必须要革命,孙中山走的这一步是正确的。但当时,阎孝国是看不起这些书生的,孙中山还没有起义,他们当时就只是游行,喊口号,所以他是真心觉得靠这些人,中国必亡。我看到了忠心报国的一面,是个热血男儿。
阎孝国目的性非常明确,不像巴特尔、李宇春的角色,他们都不知道保护的是谁,没有阎孝国这么决绝和明确。
黎明站在台阶上,阎孝国其实是躲着走的,阎根本看不上这种人。我跟陈可辛商量,让阎抱着刀,不看黎明,黎明当时已经没有战斗力了。阎孝国最后动手,是黎明削掉了他的辫子,把一个男人的荣誉、传统给破坏了,这时候才出刀。
谢霆锋最后阻挡,阎孝国不止一次要他放手,这是我跟刘伟强商量的结果,我觉得这都是阎孝国这个人的个性。
没有难演的部分,只要抓住一点:他跟革命者一样的执著。
梁家辉:你可以说陈少白不择手段
当年陈德森找梁家辉拍《十月围城》的时候,这还是一部三人戏:三个从小长大的好友,长大后一个当了兵,就是阎孝国;一个搞了革命,就是现在的陈少白;一个变成很颓废的富家子,就是现在黎明这个角色。
阎孝国要刺杀孙文,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他背叛了昔日的两个好友。梁家辉当时的角色是这个刺客,他为此悄悄练了很久的肌肉。
十年过去了,当年练的肌肉已经没了用处,梁家辉的角色也变成了不惜一切,甚至用市井走卒以性命保护孙中山的书生陈少白。
我加入是为了帮陈德森圆梦,至于演什么角色我都无所谓,我不是挑角的人。
陈少白有一个原型,他是一个革命家,受到孙文的影响,革命家都是不顾一切的,在剧本里,他旁边的人,都为了他的行动而牺牲。他反而没有死,是因为原型没有死。
我不会把他说成骗人的人,比如说理想跟现实之间的决定,我觉得陈少白表现出的是人性的一面,而不是样板的革命。
我不会想象他有卑鄙的一面,你可以说陈少白不择手段,但作为革命家来说,革命就是流血牺牲。
戏里我会说革命就是流血牺牲,但当我知道李玉棠的儿子要去假扮孙文的时候,我反而会反对吗?我觉得这就是陈少白人性的表现,他宁愿自己去代替孙文,也不愿意李玉棠儿子去。
我让陈少白最后才哭,那个情绪爆发,不是为了假孙文而哭,哭是因为我亲手杀了一个学生。我也知道学生对自己理念的坚持,我最后的哭其实是很复杂的:革命是不是要牺牲那么多人?我也是为了整个故事而哭。
戏里的人物太多,李玉棠、陈少白……每个人都可以很独立地变成故事,但已经没有太多的篇幅,去很细腻地介绍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