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商报:从《十月围城》看电影错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8日14:01  深圳商报

  相信很多刚看了《三枪》再看《十月围城》的观众产生的最强烈的观感就是错位。

  《三枪》是一桩乡野谋杀案,搞笑加惊悚,而搞笑一直是港片的专长;《十月围城》是保护孙中山的革命题材,革命题材一向是内地主旋律的核心。两部电影正好来了个错位:内地的导演张艺谋搞起了笑,香港来的导演陈可辛革起了命。

  再看两部影片的结构:《三枪》讲的是三天内发生的事情,按时间顺序结构。《十月围城》也是按时间,从孙中山到港的前五天依次铺排,但两者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三枪》所谓的惊悚和悬疑,其实是针对片中的演员而设,观众对整个经过一清二楚,没有丝毫的扣子待解,所以在情节上感觉乏味无趣,只能靠一些二人转的台词和动作来调剂。《十月围城》从头至尾就是一场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对决,所有参与其事的人几乎都可以猜得到最终难免一死的结局。但整个过程安排得惊心动魄,为抽象的革命拼却一死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故事的普通人,这样的人物设置分明是港产片的功底。

  《十月围城》作为目前为止口碑最好的贺岁片,虽然故事悲情四起,引人伤怀,但在审美的意义上带来的却是一次高质量的享受。

  假设一下,如果《三枪》这个题材让香港导演来拍,极有可能拍得更好;但是《十月围城》如果交给内地导演来拍,却未必有同样的结果。

  以轻松为特色的港产片自从移师北上与内地搞合拍片以来,为了适应内地观众和市场,慢慢向庄重靠拢,风格上、题材上都有明显的转变。以陈可辛为例,2005年他进攻内地的第一部合拍片《如果·爱》,不管是情节还是摄影风格都有浓重的港产片味道。这部他预期收6000万元票房电影,因为撞上了《无极》,只收到一半3000万元。2008年,陈可辛拍了一部大片《投名状》,但没想到被一周后上映的冯小刚《集结号》半路截杀。冯小刚拍的主旋律影片大奏凯歌,让香港的导演们掀起了一场人人研究冯小刚的运动,陈可辛自然也在其中。研究的结果:做一个真正成功的中国导演,要学会做主旋律的功课,于是有了《十月围城》。

  香港电影至此好像是接上了地气,陈可辛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十月围城》的档期。显然对早期上映的张艺谋没有搞笑到家的《三枪》,没有被他排在对手的阵容里。

  从《如果·爱》用内地演员到《投名状》引入内地资本,再到《十月围城》拍内地的主旋律片,陈可辛五年的摸索和顿悟,终于把香港制造的根深深扎入了内地的市场。就连我们看到的《十月围城》中的香港景色也全部是在上海搭建的城中拍就的。我觉得经此一役,内地导演又多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陈可辛。

  香港导演北上,在内地找市场、找观众、找生机,到《十月围城》终于取得了突破。这是一部非常主旋律、乍看根本不像港片,但骨子里又没有丢掉香港片精髓的合拍片。除了在题材上使用了主旋律以外,在内容上仍是扎实的香港功夫,没有假大空,只是耐着性子、周周到到、一笔一划细细描摹每个出场的人物,给予他们充足的性情和风貌。这样的铺排带给观众的是丰满而丰富的感受,太多的意象和细致的情节,让人觉得观影的过程饱满而丰厚。

  在与内地电影的碰撞中,陈可辛们学会了很多,也带来了很多。而内地导演主场作战,对港片优点的吸取显然不如香港导演学习内地那样紧迫和急切。

  张艺谋拍《三枪》,想拍搞笑片,如果从业务上想参照学习一下的话,他会发现最好的参照对象就是港产片。但张大导演显然没有那样的耐心,他有内地最火爆的搞笑团队赵本山及其弟子,显然也顾不上向港产片多望几眼,否则他的搞笑水准也不会这么不上路。

  香港导演大批北上,在与内地导演和电影的对撞中不断顿悟成长,迅速调整到位,而内地的导演总以老大自居,不肯描摹学习港产片的优点和好处,有点可惜。如果导演们能在错位和冲撞中相互学习,迅速提高水准,那当然是好事。毕竟,对观众而言,不管港导还是内导,能拍出好片就是好导。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