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彦/文
一度以为本季贺岁档纯粹为了催生中国“金酸梅”,幸好还有《十月围城》令华语电影颜面犹存。它也证明,中国观众并非吹毛求疵的“找茬型”,并非冲着名字埋单的“凯子型”,只要给他们选择,他们会看电影,会看好电影,会看好电影后给予掌声。
笔者亲自探访了各大影院,一个个“满”字宣告《十月围城》的大获全胜,《三枪》被挤进小厅,《刺陵》与《风云2》几乎无踪影。有朋友说“真大片”一来,假货自然偃旗息鼓,虽然说法有待商榷,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真假大片论”实质上是观众口口相传的口碑,这点上《十月围城》确实颇有大片风范——
《十月围城》文武双全,没有一厢情愿刻意的打戏,将动作场面凌驾于剧情之上。整个剧作伏笔扎实,高潮推进有力,又懂得轻重缓急的层次,最后收尾在高潮处,令人久久无法释怀。最难得是,比起惯常的直接升华主题、拔高一切,《十月围城》落幕在情感与思想的临界,在英雄与普通人之间寻找每个人内心的情怀。
其次,这也是一个明星云集的大片,然而比起当季其他作品,演员在群戏中各司其职,人物在交汇中呈现递进式的立体感——即便是李宇春的方红。其实我们并不介意张艺谋用小沈阳赚取笑料,也不介意朱延平用周杰伦、林志玲吸引眼球,介意的是导演因此便以为票房在手而不思进取,介意的是作为一个电影人,被明星效应牵着鼻子走。电影的本质是故事,不是明星也不是特技。《十月围城》和李宇春,不是用李宇春来成就《十月围城》,而是《十月围城》成就李宇春。这才是双赢的可持续性合作。
传说《十月围城》乃是十年磨一剑,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这一剑的源头来自十年前,仿佛又回到了电影人在90年代的纯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不断类型化、脸谱化、程式化,令许多电影失却了个性的探索,《十月围城》则有一种别样滋味。
如若几部大片当真都能有数亿票房,这数亿的价值与《十月围城》也是无法等价的,卖座与卖口碑毕竟是两码事,也许现在看不到,历史却可见证一切。这才是“真假大片”之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