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毕的个人评分:89分(B )
评分参数:《星际迷航》90分(A-),2009科幻大片内部比较
《十月围城》85分(B ),2009华语市场贺岁档大片内部比较
《第九区》85分(B ),2009华语市场贺岁档好莱坞电影内部比较
影评
《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从构想到制作耗费了十余年的鸿篇史诗《阿凡达》,几乎是一部在普通影院很难欣赏得起的电影。本来卡梅隆就有较之故事更重视映像效果的倾向,而在本片中他老人家使尽浑身解数追求视觉革命的那种执着,甚至衍生出了一股狂乱疯魔之气——如能充分传递给观众固然好,但实际情况却是对观影硬件的要求过高。我的建议是,无缘观看IMAX版的观众朋友,不妨选择视野刚好卡住整张银幕的座位。
下面按先扬后抑再扬的三步走,简单评析《阿凡达》。这无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如果不在电影院看等于没看”的电影,难怪项目策划了很久,直到几年前才启动。理由很简单:如果CG技术不进化到眼下这个阶段,要表现“潘多拉星”的动植物是根本不可能的。从制作的角度讲是这样,商业层面也如此,多亏《指环王》三部曲、《哈利·波特》六行诗(今年底、明年夏还有两部)的施肥浇水,为全世界的影迷们准备好了适合《阿凡达》生根发芽的土壤——今天,观众已经能见怪不怪地欣赏充斥着虚构幻想角色的正剧了。
整部电影最让我惊讶的并非CG技术和立体效果,而是(对人类来说)色彩构成不自然的潘多拉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可以感同身受的现实世界。拿下这一关,恰恰是詹姆斯·卡梅隆无愧为奥斯卡金像导演的证明,因为没有缜密的计算和高明的执导,绝对攻不破。巨鼻、猫耳、长首、窄腰的蓝盈盈的纳威姑娘,看过一小时后竟给人“可爱”的感觉——岂止是可爱,再过半小时,甚至能从她身上捕捉到女性的妩媚和妖冶,恰在此时男主角跟女原住民终于……。这绝对是经过对观影者生理接受程度的反复考察与计算之后的安排,此时,傻乎乎的观众从官能感受到思想感情,完全被老卡操控。
为渗透到意识领域带领大家行进,老卡准备了无数跌宕起伏的豪华戏码。男看场面、女看浪漫的“泰坦尼克法则”依然故我,无视性别的通吃,堪称他作为商业巨匠的标签。结尾处,当老卡全心全灵全神贯注、任难以抑制的热情泄洪时,甚至看得我很不好意思,如此过剩的罗曼蒂克,正是老卡的招牌!你可以说这是弱点,但也是他诱人动人之所在。
接下来进入批评阶段。让我困惑的是,对映像的执着与疯狂是不是反而暴露了《阿凡达》的弱点呢?最大的问题即“表演捕捉的升级版”情感捕捉技术,通过该技术,山姆·华盛顿、西格尼·韦佛等演员的真人表演转换到CG角色身上。由于故事主轴是华盛顿和佐伊·桑塔纳的爱情线,必须通过CG角色来看主角的表演。实际情况是,纵有技术天神老卡坐镇,表现CG角色情感的方式仍然单一得令人悲戚。肉体的无力感、表情的人造感,以及难以分辨是冷血还是温血动物的伟哥色皮肤,乃至前文提及的色调很不自然的潘多拉星。有时甚至让人怀疑,莫非此乃老卡的恶趣味作祟?即使是“轮椅+CG小细腿”状态,山姆·华盛顿仍然比他的化身有戏一万倍,“终结者”的肉体魅力就这样被老卡一笔抹煞。
最后回归对《阿凡达》的赞美。去掉借鉴《新世纪福音战士》和《骇客帝国》的化身概念,故事依然成立——剧本较之技术部门偏弱的软肋也由此曝光(当然,若是地球人版的华盛顿与纳威人桑塔纳,前面提及的某场爱情戏将无法想象……)。但我认为,老卡是故意把本可以更好看的纳威人设计成了现在这样,因为《阿凡达》讲的是“美国人的祖先与印第安原住民”和“当代美国大兵与伊拉克人”的故事。
也就是说,老卡先故意在审美上制造歧视与偏见,一小时过去,被代入的观众在他的执导下摒弃了原先的“门户观念”,待到片尾大战,情感已然转移至纳威人的阵营。再结合掠夺能源、推行文化同化政策的情节,《阿凡达》的反省意识都显而易见。作为美帝的文化代言人,曾经炮制了《真实的谎言》的老卡,在伊拉克问题渐渐把美国拖入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的当下,拍出如此自省的电影,是一件不仅令人庆幸、而且要起立鼓掌的事,12年的小楼成一统,让浮出海面的老卡在许多问题上换位思考。在此基础上,更有禁锢在灰暗的机器世界的残疾主人公,以化身状态重获自由并与万物以心传心沟通的自然主义思索,一部盛传耗资5亿美元的商业巨制,具备这种程度的人文关怀,应该说已经达标了。
我的想法大抵如此,但《阿凡达》的快感只可体验、不可言传,各位朋友一看便知。毕成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