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磊
全世界影迷用13.5亿美元的票房新纪录,将《阿凡达》奉为电影工业的“天神”。评论界有人给《阿凡达》贴上标签,“开启时代的作品”、“3D立体成为电影的新标准”,也有影评人说“中国还没有为3D时代做好准备”——票房疯狂释放的只不过是“技术饥渴”。除了《阿凡达》,铺天盖地的“山寨电影”和“经典翻拍”,将关于电影的疯狂拉回冷静:有多少技术创意够我们说说电影的故事?
用3D立体说什么
“《阿凡提》果然不同凡响。”网络论坛中,看《阿凡达》闹出的笑话每天都在刷新,“阿凡提兄弟作品”甚至可以出个系列。上映不到10天,《阿凡达》有捧的有摔的,现在还有“玩”的,中国观众迅速接纳并消化了全新的电影语言。相比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跳跃,3D立体没有遭遇“技术障碍”。仅上海联和院线,放映《阿凡达》前就“突击”新增了4块3D银幕,数量超过90块。全国3D银幕也在去年底从300多块增加到600块左右。IMAX3D版《阿凡达》在国内首映后,无锡甚至“紧急”启用了华东地区第二块商用IMAX银幕,与上海争夺江浙观众。
技术标准的更新让电影有了“新语言”,不过“用3D立体说话”讲的大多却是老故事。彼得·杰克逊、乔治·卢卡斯正联手筹划《丁丁历险记》3D立体版。而包括《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在内,多部经典影片也将被3D立体化后重登银幕。国内,上海美影厂将1960年代的经典动画片《渔盆》3D立体化,3D立体版《大闹天宫》也完成了样片试制。美影厂内的一个影厅,正在按照4D标准进行改造,以适应动画电影的技术新标准。
业内人士分析数据时称,在新一轮3D浪潮中,中国3D银幕有望发展到1000块以上,而美国2000块3D银幕将扩张到8000块。日本电影人说《阿凡达》预先完成了未来20年他们要做的事。那么,电影人又该用什么样的故事填补数量陡增的3D银幕?
感情饥渴谁来解
“3D时代的电影,很可能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电影的镜子功能将越来越淡化,也许我们过去记忆中的经典电影不再会出现在3D的世界中了。”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中国还没有为3D时代做好准备》的博文中忧心忡忡,担心“技术饥渴”带来的“技术恶补”,除了导致资源闲置,还将稀释电影的原始功能。
几周前,贺岁档因“山寨”色彩浓重遭遇批评,“小成本电影”成了“低俗”和“空虚”等代名词,甚至连张艺谋执导的《三枪拍案惊奇》也不能幸免,成了影迷口中的“超级山寨”。新年伊始,“大制作电影”诱发“技术饥渴”,国内影坛出现影院硬件扩容,老片加软件翻拍。“3D电影挑战的是电影技术也是电影观念。”与面对“山寨化”一样,面对“3D化”的学者们,再次提醒“不能急功近利邯郸学步”,“除了技术和产业,电影还得有美学,还得说故事比创意。”
国内有电影人说给他6000万元,也能造一个“阿凡达”。卡梅隆却说有些东西计算机永远造不出来。“电脑不能创造精神和思想。‘人工智能’不会进化成‘人工心智’,因为只有人本身能创造情感,并且能带动观众产生情感。”有意思的是,技术先锋卡梅隆将自己定义为“科幻小说作家”,“计算机只是工具,有执行力而不是创造力。”电影故事原本是现实生活的刻录和存盘,没有了生活,电影只是一场视听秀。
“山寨电影”堆积段子,解了快乐的渴;“3D立体”的经典翻拍,能解技术的渴。不过,没有新创意没有新故事,感情饥渴谁来解?崔永元在看过《阿凡达》后说:“我们的电影技术,乐观估计,也比《阿凡达》落后100年。”相信一直对电影有“审美洁癖”的他,口中的“技术”不仅仅说的是3D立体。“技术解渴”后,观众又该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