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孔子》是一美国俗片,和中国虚浮的儒学热一样,《孔子》也只不过是这虚浮时代的一次冒险。
撰稿/河 西
大片《孔子》和儒学热有关系吗?好像有那么点。百家讲坛百家争鸣,几家潮爆几家愁,火的中间,《论语》捧红于丹,令多少专家学者义愤填膺。没辙,老百姓可听不懂什么之乎者也,于是,万人空巷争睹于教授口吐莲花巧舌如簧,有人在网上认真地回帖:您那是毁人不倦。
北大的李零教授看不下去,说了,孔子其实是丧家之犬。什么意思?名词解释:“‘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李零说得没错,春秋鲁国时期的孔子怀才不遇,空有报国之志苦无报国之门,学术自由,尚未独尊儒术,此时的孔子处处碰壁,又屡战屡败,纯粹就是个悲剧人物,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流浪汉,直到汉武帝将儒学与国家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时,儒学和孔子才焕发了第二春。
很多学者对李零是否能完全还原孔子的真面目表示怀疑。对孔子,关键还是你怎么看,正面来看,他是大成至圣先师,反面来看,那就是一度被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的孔老二。从至圣先师到孔老二,孔夫子这跤跌得可不轻。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事情都有个前因后果。不论马克斯·韦伯的解释有多少缺陷,官方儒学作为古典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现代化的重要阻碍力量这一点已成共识。古训:半部《论语》治天下。怎么治?儒学首先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亲得是个父亲的样,儿子也得知道自己是儿子。作为一种建构性的力量,儒家作为官方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敬奉祖先,维持现状,对于革命,自然要“三思而后行”。正因于此,“五四”的热血青年才把“打倒孔家店”视作理所当然的事。泱泱大国,在船坚炮利的西方现代文明面前,突然变得不堪一击,这极大地刺激了爱国青年的神经。要让中国站起来,再用两千年来一直高高在上的皇帝和祖宗显然已无济于事。于是,在激进的革命叙事中,儒学被描述成“吃人的”孔教,它们和迷信一起压迫着成千上万像祥林嫂这样的底层弱势群体,那一时期,对于儒学的反动本质,简直是人神共愤。
但是李零至少还是点出了一点,丧家狗孔子的孤往精神!不要忘了,还有梁漱溟“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铮铮铁骨;还有熊十力“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的反奴隶性格,在“无家可归”的痛感中所坚持的,也正是孔子于丧家之中展现的非官方的儒的真性。儒学和孔子,都有其历史的复杂性。也许是意识到了矫枉过正——以往革命叙事最大的后果是造成了文脉的断裂和传统的缺失——各种恢复读经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李零写《丧家狗》的历史背景是:“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曲阜的官方祭孔、济宁“圣城”的筹建、众多“孔子学院”的牌子……穿儒服、习古礼,热闹非凡,恨不能玩穿越回到两千年前,这才没有礼崩乐坏所以内圣外王?可是孔子、梁漱溟、熊十力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却没有多少人身体力行。2004年7月贵阳阳明精舍儒学会讲时,蒋庆、陈明、康晓光、盛洪四人对孔子像行三跪九叩之大礼,一时间引来议论纷纷,怎么看都更像是一场洪宪复辟式的闹剧。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至少有五部与孔子有关的影视作品扎堆,“孔子影视热”已成为2010年最引人关注的文化话题,复兴儒学似乎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国学热、儒学热,火,可是,丧家之犬今安在?现在的《孔子》怎么看都是一主旋律大片,有人也总结了,发哥的孔子,一句话: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打了那么多仗,连几百年后诸葛亮的空城计都用上了,孔子还不应该改名叫孙子?用火油——粗糙的特技令人发指——烧公孙狙军队时的孔子,仁义何在?丧家之犬的悲痛、矛盾、圣洁与人格感召力,于电影之中,不过皮毛。为了剧场里的视觉效果,一直宣称“诚惶诚恐”的胡玫终究还是越了雷池几十步,编吧,反正吹牛也不上税。所以温馨提示:就当《孔子》是一美国俗片,和中国虚浮的儒学热一样,《孔子》也只不过是这虚浮时代的一次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