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格莱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1日20:10  新浪娱乐

  新年二月的第一天,是美国洛杉矶当地时间1月31日斯坦普斯中心格莱美颁奖典礼现场的日子。提起格莱美三个字,早已提不起当年的那种兴致。近年来的格莱美无论是奖项、艺术家、歌曲、唱片制作,甚至表演等均没有什么新意。说实在的,这个全美娱乐界最大的party,这个号称囊括音乐奖项最全的一个大奖,跟古典音乐几乎没有太大关系,更不要说跟中国人的音乐生活搭什么嘎了。“格莱美能影响中国音乐生活吗?”每每颁奖现场看下来,总感觉有拿国外的娱乐来愚弄自己之嫌。

  看看颁奖典礼现场,不难发现下列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

  女人台上唱戏,男人台下看戏

  Laday Gaga、碧昂斯、泰勒·斯威夫特三位性感女人,毫无意外地成为格莱美的大热。

  提名10项,获奖5项的碧昂斯,如今已经跨越了R&B领域,成为当今流行音乐的领军人物。她的《双面碧昂斯》、《单身女人:戴上戒指》中高昂的声调和火辣的性感表演,无不充斥着女性至上的观点。难怪业界人士声称:这几年的格莱美阴盛阳衰。男人都跑到台下当评委了,台上只剩下女人了。

  Lady Gaga,更是走性感路线,以怪异雷人,获得最佳舞曲唱片和最佳电子/舞曲专辑两项大奖。这两个大奖跟她的演唱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是她着装出色?还是她性感标榜得别致?此度颁奖现场,特别安排让身着着类似变色龙紧身衣的Lady Gaga率先上场,让她从火炉里冒出,并以一曲《她是个怪物》(She is a Monster)来击打观众的眼球。我不敢想象,如此方式来争取已经逐年下滑的收视率,是否真的奏效?这就是美国音乐工业制造的“性感怪物”。如果,性感、怪异、雷人,已经成为成功流行的绝对代名词,我们应该离地狱不远了!

  古典需跨界 明星需走秀

  我问了一串儿在中国搞古典音乐、或者民乐的音乐人“您关注格莱美吗?”否定的回答是90%。是啊,谭盾拿了格莱美奖,马友友数次问鼎格莱美,可格莱美与我何干?看看今年马友友拿得什么奖呢?——最佳古典跨界专辑《马友友和他的朋友》。

  谭盾不是因为他的交响大作获得格莱美,而是因为电影;马友友获奖则是因为跨界。明摆着,你不跨界,你就进不了格莱美;你不跨界,你也红不了自己。这个游戏规则不仅仅适合格莱美。

  当今的古典音乐家也够累的。单纯是音乐上的成就是不够的,您还得是个活动家、慈善家、策划家、雄辩家、创意家....。.等等,因为,活动多了,出镜率多了,你的唱片也就热卖了。今年,马友友还得去监狱看守所为犯罪青年讲解音乐.....。.音乐家要做的事多着呢!

  再看看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古典明星兼空中飞人——郎朗,08年忙着出席奥运会,09年要为肖邦年坐镇,2010出席国际达沃斯经济论坛....。.没准儿,明天郎朗还要去海地抗震救灾,接下来的上海世博会肯定少不了他的身影。音乐本身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设计那个明星形象:一个阳光的,充满爱意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一个随机应变的...。.否则,纵然您弹得再好,也没有秀得好。包括圈外的人都知道郎朗,可有几个人知道叶甫根尼·基森呢。基森永远上不了格莱美,因为他不跨界!

  还有,今年格莱美古典类大奖的得主——指挥家迈克尔·提尔森·托马斯,他执棒的旧金山交响乐团演绎的马勒的第八和第十,荣获本届格莱美最佳古典专辑。托马斯就是去年网络交响乐团You Tube

  交响乐团的倡议者,也是一位活动家,一位与时俱进的音乐实践者。但我敢说,他演绎的马勒,绝对比不上阿巴多以及海丁克。

  格莱美  太近,还是太远?

  2004年,中国流行音乐乐评人王小峰在自己的文章《美国制造的格莱美到底“美不美” 》中,就透露了美国娱乐霸权和商业至上的操作,对于扼杀真正审美愉悦的担忧:“只有美国才有使一切审美都堕落成娱乐的经济实力,它把仅有的一点传统和特色吹成一个地球,这对其他国家是不公平的。恰恰是美式娱乐诱人之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霸道的危险性,像喝了蒙汗药一样。”

  看看喝了蒙汗药的我们中国歌手和乐迷吧。如果你说你不知道格莱美或者不关注格莱美,你就被“out”了。当今中国流行小妹们,他们的演唱和装扮都有碧昂丝、Lady Gaga 的痕迹。流行音乐中哪样不是“美标”的?而且这些“美标”的流行,也是经过日韩咀嚼过的“美标”。再看看什么“超级女声”、“超级男声”、央视的“梦想中国”,哪一个不是“美国偶像”的翻版???

  再看看那些在格莱美被入围的中国艺术家奖项,哪一个不是被被边缘了的。毕竟,这个美国人玩的流行音乐奖,连英国人都很难挤进去,你大老远的亚洲人凑个什么热闹。即便就是萧亚轩模仿碧昂丝再像模像样,格莱美跟你也多大关系。格莱美离我们太近?还是太远?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格莱美?

  52年前,格莱美奖从一个笑话变成全球瞩目的音乐大Party,完成了从标榜艺术向彻底商业化的过渡。如今,已经到了“更年期”的格莱美,早就过了标榜艺术的黄金年段,剩下的,只有走性感和雷人的这一条路,这不能不说是悲哀。颁奖现场最动人的一刻,还是为迈克尔·杰克逊颁发终身成就奖的情形,特别是他的儿子普林斯代表父亲杰克逊说的一句话:父亲的音乐一直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爱和人性。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杰克逊能够13次问鼎格莱美的秘笈所在吧。

  其实,格莱美的确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如它的评奖机制、市场行销方式、现代公关手法和商业意识等等。2004年以前的格莱美,确实有过非常动人的美的瞬间和音乐:如第42届的格莱美大奖得主桑塔纳的苍劲拉美风格;第45届格莱美奖得主诺拉·琼斯的天籁蓝调。虽说,他们的音乐品种是美国式的乡村或者蓝调,但却无不彰显普遍的人性和爱。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格莱美?是继续格莱美没有灵魂躯壳的拷贝做秀,还是坚守本土文化打造一个自己的格莱美。其实,格莱美美不美,不在于获没获奖,而是在于你内心对音乐投入了多少真挚和爱?格莱美改变不了什么,唯一能改变的是人的内心。 李 瑾/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