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颂】
有了郭德纲的津味相声和赵本山的东北二人转,北京喜剧市场还会容得下南来的周立波吗?1月30日于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的“欢乐颂·交响音乐‘新’赏会”,很好地解答了这个久悬未决的问题: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并未遭到北京人的倒彩,相反,他与著名指挥家余隆联手“诙解”交响乐非常成功,有媒体统计出,观众“全场笑了450次。”
周立波的《笑侃30年》有一个硬性指标,那就是让观众在“2小时内笑足500次”,去掉周立波在上海演出的主场优势以及南北文化客观存在的差异,这次周立波进京后的首演,单从观众笑的次数而言,可以打个接近满分的分数,难怪周立波回上海后在一个公开场合骄傲地表示,“刚刚从北京‘载誉而归’。阿拉没帮上海人坍台!阿拉扎了一把大台型!”
周立波的确扎了一把大台型,让在北方一直被冷淡和讥讽的南方喜剧火爆了一把。通过周立波的言语之间,可以感受到他被北方观众认可后的喜悦之情,当然,也隐约能发觉,在他的潜意识里,一样是将北方喜剧当作中国喜剧的主流来看待的,否则自信的周立波,怎会说“没帮上海人坍台”呢?印象中的他,一直在强调自己只为喝咖啡的高雅观众群体表演,只让和自己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上海观众满意就足够了,为此还不惜拒绝上春晚。但这次北京演出成功后的表现,还是表明周立波对北方市场是在意的。
再伟大的演员,也不会为自己的观众多、受欢迎而烦恼,周立波也不例外。现在令人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是,在完成北京演出的“第一次”之后,周立波会不会主动或被动地频繁出击北方市场,抢占被郭德纲和赵本山霸占的地盘?相信如果有市场敏感度较高的文化演出商进行周密的幕后操作,这不是没有可能,当然,不排除周立波会扭捏一番,将“咖啡大蒜论”换个说法再说上几轮,然后再乖乖就范。作为观众,要理解并接纳周立波的扭捏,要将此当作南北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一个小过门槛。
周立波北京受欢迎,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喜剧无疆界。人们总喜欢对地域文化评头论足,并试图分出个高低贵贱,但当一种地域文化超越了自我限制,具备了开阔的视野和话语上的同频共振之后,它自然会打破文化差异,而为大众群体喜闻乐见。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虽然立足于上海,且以方言为荣,但话题涵盖内容,早已是放眼全国、辐射世界,他对社会、时政、民俗、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新鲜话题非常敏感,且表达形式通俗易懂,幽默搞笑之余不乏一定的文化品位,在观众对其他喜剧形式的重复显露出厌烦心理的时候,周立波的市场其实已经悄然敞开。可以预测的是,如果定位准确、操作得当,周立波完全可以成为走向全国喜剧市场的全民明星。
周立波在北京受欢迎,另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海派清口的主旋律是坚持批判性,以这次和余隆联袂演出为例,开场白他说的“各位领导和被领导们,我就是传说中的周立波本人”,他挑逗一位乐手说出了自己在乐队中的位置得不到重视是因为“(乐队的)体制问题”,在拿手的“秀头势、说时事、侃股市”过程中,更是时而不忘掺和进几句辛辣的点评……和相声的批评浮于表面、小品的讽刺倾向于民间相比,周立波的表演显然更多元更与时俱进一些,在寻找观众所关切的问题、引发观众共鸣方面,周立波很大程度上胜过了郭德纲和赵本山。
无论怎样,周立波在北京乃至将来有可能在北方受欢迎,是中国喜剧的一件幸事,在中国喜剧陷于单一化和模式化困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像周立波这样带有创新意识的演员,他不尽完美,但在尊重观众和艺术方面,他做的并不比其他演员差,我想,北方观众应该给周立波更多一点掌声与机会。
□韩浩月(北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