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连晚报:语言类节目别总乞灵于网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2日11:21  大连晚报

  文/张济

  近年来,在语言类作品中夹杂几句网络流行语,似乎已成为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时尚,也俨然成了这些作品制造笑料的主要手段。一台节目,十个节目之中倒有五六个节目要从网络流行语中找素材。这不应说是一个好倾向。第一个这么做的人是聪明的,因为那是创新。有一两个节目这么做也是可以承受的,毕竟在作品中见到曾经熟悉的素材,能勾起人们对那个典故的联想,而用得好,确实也能点石成金,为原先的素材也增色不少。但凡事一多就滥,到了大多数作品都这么干的时候,那不能不说是令人生厌了。

  今年黄宏的小品《两毛钱一脚》最初在剧本中也借鉴了许多网络流行语,但后来看到其他作品都这么干,他们就砍掉了这些笑料,“如果大家都这么弄,那么不但起不到逗观众乐的目的,很可能就招大家烦了”。这确实是先见之明,可惜许多人到现在还没有觉醒。创新是文艺作品的第一生命力,没有人可以把冷饭炒成美味大餐,也没有一部重复先人之作的作品可以成为经典。春晚语言类节目,应该是一年来,一段时间以来对热门话题、热点问题的反映,也应该是最新反映,小中见大,为人们提供经典的总结和解决的思路。总结得好不好,总结得是否能深入人心,总结得是否凝练,就要看作者的水平和敏锐程度了。而想给人最新的刺激的,一定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或者用的得当的。网络流行语,是经过网络上群众力量总结提炼出来的,已经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了。

  春晚语言类节目使用网络流行语,就属于使用二手素材了,新鲜劲先输了一分。而多个作品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就给人黔驴技穷、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感觉,焉能不令人生厌?这种情况今年尤其严重,“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不要迷恋哥”“吃的是寂寞”等在网上已经烂俗的用语,居然在好几部语言类节目中被重复使用了,撞车了。似乎大家在创作小品时,动不动就往网络流行语那儿想,动不动就想乞灵于网络流行语。

  文艺创作,没有生活积累不行,因为文艺作品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现在的问题似乎是,许多作者连对生活的关照和留心都谈不上,他们不愿意对火热的生活作深入的介入和思考,不愿对生活中出现的具有矛盾冲突的事件予以提炼和总结,一切都变得那么轻飘飘随风而去。借鉴不是不可以,但过多借鉴就有抄袭之嫌。是重复网络流行语,还是自己主动创造流行语?这是个问题。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