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口哨》:青涩的暴力和浪漫(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4日02:19  新浪娱乐
《口哨》:青涩的暴力和浪漫(图)

《口哨》剧照

  新浪娱乐讯 北京时间2月13日,也就是大年三十的下午,柏林电影节迎来第三天的3部竞赛片,虽然其中最大牌的无疑是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本-金斯利好莱坞大腕领衔的《关门岛》(The Shutter Island),不过,当天的光芒并未完全被《关门岛》夺去,来自罗马尼亚的影片《口哨》(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以其青涩朴实但又不乏深度的特质收获了不俗的反响。

  《口哨》的主题围绕着少年犯展开,一位已经服刑4年、再过两周就将被释放的18岁男孩西尔维有一天突然得知自己相依为命的弟弟马上要被疏远的母亲带去意大利,而西尔维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个极不负责任的人,自己之所以会沦为少年犯也正是他母亲不断抛弃他的后果,因此西尔维感到异常焦虑,在向典狱长求情回家一天处理此事的未果后,一日西尔维在接受出狱辅导的时候挟持了自己颇为爱慕的女辅导员,打算以此让典狱长叫来自己的母亲,并逼迫母亲改变计划。

  作为导演弗洛林-塞班(Florin Serban)的电影处女作,《口哨》具有一部上等小制作影片的多数优点,朴素但牵动人心的剧情,平凡但却不失立体的角色,平淡中却还带着一点青涩的浪漫的结局。受制于成本,《口哨》在电影制作上无可避免地略显粗糙,大量的跟拍镜头虽然给了观众一个很好的视角来审视主角所处的环境,但频繁的摇晃有时让人觉得头晕,应该是没有用斯坦尼康之类的辅助摄影工具,全片也没有使用任何配乐,场景也基本局限在一个简陋的少年犯看守所,不过这些粗糙的特质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演员和角色们更大的发挥空间,观众的注意力也会更集中在角色们的身上。影片充斥着大量的长镜头,往往有一个1,2分钟的镜头没有一句对白,甚至镜头里的角色没有任何大的动作,但因为主角西尔维的形象较为立体和丰满,影片虽然节奏缓慢却并不沉闷。

  《口哨》从导演到主演都是新人,饰演主角西尔维的乔治-皮斯特劳内(George Pistereanu),完全没有受过任何表演训练,之前也没演过电影,而整个看守所里的少年犯除了乔治外,全部都是由真实的少年犯或者被释放的少年犯来“本色出演”,仅有戏份不多的被挟持的女辅导员和典狱长及其他次要角色是由职业演员扮演。在发布会上,导演提到和这些真实的少年犯合作充满了未知因素,有几出戏几乎都是即兴出演,其中一幕要求两个角色因为一包香烟而打成一团的戏,其中一名少年犯就“自由发挥”地敲碎了寝室的窗户,并将一块玻璃碎片握在手上,这次经历着实让导演捏了一把汗,好在最后并未发生任何不快,而这个自由发挥也在影片中得到了保留。

  对于乔治来说面临的困难同样很大,一方面他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另一方面他要和那些真正的少年犯相处两个月的时间去了解他们,接近他们,不管是哪一件事都很有挑战,让这些少年犯对导演或乔治完全敞开心扉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但经过几个月的共同相处,乔治对于自己的角色终于也有了定位:西尔维本性并不坏,但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他也不能不暴力,所以在外界因素的巨大压力下,片中的西尔维在影片的后半段做出近乎绝望的挣扎,将自己的暴力一面彻底爆发,但导演弗洛林并不打算将影片定位的过于黑暗,因此片中的暴力并未演化成太严重的悲剧,充满了青涩味。而西尔维对于女辅导员的爱慕作为影片的另一条辅线显得含蓄而羞涩,特别是在结尾的一个小小的升华让影片还带上了一丝浪漫色彩。

  弗洛林在发布会上强调了一点,影片《口哨》其实是对罗马尼亚和类似的东欧国家现实问题的一个真实写照,尽管影片并没有真实世界的原型故事,但像西尔维家庭的问题却很有典型性,欧盟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量东欧国家现在年轻一代的父母涌向西欧国家打工,他们的孩子们或者无人照料,或者由爷爷奶奶们照顾,因此产生了大批问题青少年,而最近几年正是这一问题集中爆发的时刻,这也是弗洛林将其搬上大银幕的原因之一。至于《口哨》这个略显跳跃性的标题,弗洛林解释道这主要是为了凸显青少年的一种普遍心理: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会考虑太多后果。(注:影片的英文名直译为“如果我想吹口哨,我就吹口哨”) 新浪娱乐前方报道组发自柏林/田力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