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珈
作为一种“习惯性消费”,除夕夜我还是陪着家人坐在了电视机前,怀着一丝期待收看春晚。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不明智的做法——一个个平庸老套的节目让人提不起精神,更为让人不爽的是,本届春晚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展示了其铜臭味,惹得家人先后表示不解和不满。
不仅刘谦的魔术里植入饮料广告、小品《家有毕业生》暗含土豆网广告,连长期被视为春晚王牌节目的赵大叔小品里,也透出一股让人掩鼻的铜臭气息。本来,小品《捐助》中,“亲家”的出色演出弥补了赵大叔和小沈阳的平平表现,但多处露骨的广告(国窖和搜狗)以及拙劣的脚本(比如受捐的捡垃圾老太太一上来就傻傻地要“以身相许”),实在让人大倒胃口。
之所以能形成公众的“习惯性消费”,无外乎,我们记忆中的春晚,本应是诚恳的、家常的,能够让全国的观众们,在一种相对纯净的气氛中度过一年最后的闲暇。然而这种印象今天正在迅速消解,零点报时这类亿金难买的“硬广告”倒也罢了,观众还得忍受安插进节目里的零星“软广告”。这种掉进钱眼里的做法,实在是破坏了观众观赏春晚的好心情,让看了二十多年春晚的国人很是不爽。
这样的一台春晚,是联欢晚会还是“广告晚会”?这是网友们看了今年春晚后的叹息和揶揄。因为暂时还不知道这些无孔不入的“软广告”,其“创意”和受益方是节目表演者还是春晚项目组(抑或二者各图其利),我们尚难把责任归到谁的头上,但近两年的春晚,包括演员,其日益浮躁的心态却是不争的事实。节目的粗制滥造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春晚作为一个原本带有一定公益色彩的品牌节目,正越来越沦为金钱驱动、客户驱动,却忽略了最大的“客户”——观众。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一旦引起更多观众反感,恐怕终将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