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祚来
前两年我曾撰文批评赵本山《卖拐》系列,以调笑残疾人为乐事,后来新华社也发表类似观点的评论。
今年春晚,我特地关注了赵本山的新小品《捐助》,这篇小品对弱势群体的不尊重并无改变,小品讲的是赵本山与其弟子扮演两个捐助者,要给一个单亲家庭捐款资助孩子上学,没承想本准备捐出三千,却因失误而错捐了三万,将亲戚准备相亲娶媳妇的钱也一并捐了。
整个小品闹得就是二个捐款者之间的纠纷,而其中的笑料无外乎民间那种“寡妇门前是非多”。他的弟子在小品中明着指责师傅:你看你整的,不是给寡妇挑水,就是给寡妇捐款。小品中出现最多的语词,就是寡妇二字。我们看到随后出来的受捐赠母亲的形象,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并无二异,见面就叩头,面无表情两眼发呆,听凭摆布。无论是编剧的潜台词还是演员的行为语言,对这位单亲母亲充满戏谑与取乐的意味。
相比2007年春晚节目反映外来儿童在城市的生活,今年春晚反映失学儿童家庭则是等而下之,甚至有些格调不变。三年前的春晚,北京行知学校的一群民工子弟朗诵《心里话》,被媒体认为是春晚的良心诗篇,深深打动了人们麻木的神经。这从另一个角度使我们看到,关注弱势群体与失学儿童,应该用一种令人感动、给人尊严的方式,如果像《捐助》小品里表现的这样,对弱势群体的变相歧视与搞笑,那么无论是受捐者还是捐献者,都毫无尊严可言。我们的艺术家更应该懂得尊重弱势群体,通过艺术表现每一个人的爱心与尊严。没有个人的尊严,就没有符合人性的幸福生活。
东北二人转中有一个自贬自损、互贬互损的传统,这种方式在当今相声界也广泛流行,说穿了,就是通过自我贬损与互相嘲讽,来达到搞笑的目的。在传统社会里,因为艺人地位低下近于乞丐,所以以丑怪低俗来取乐于人,获得盘中餐口中食,但无论如何搞笑,它都离幽默很远,而离低级趣味很近。
小品《捐助》留下了悬念,并与观众说明年见,编创团队用心良苦,但走的还是格调不高的《卖拐》套路。
以赵本山为核心的文化集团在娱乐界已是一座不可小觑的山头,这座山之高,直接链接着央视春晚巅峰时刻,它们之间俨然已是利益共同体,央视可以通过赵本山小品获取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而赵本山也可通过春晚来推出他的新弟子,这些新弟子作为本山文化集团一员(对赵本山行过跪拜大礼),在新的一年里就可以在全国舞台与广告上,攻城略地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来自民间的文化集团借助央视的文化垄断,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利益双丰收,我们不仅需要警惕这样的文化垄断,更要有措施来限制这样的利益集团对民间公共文化的侵蚀。
文化娱乐界需要的是低低的山头,还有高高的尊严,文化复兴从来都与人的尊严相关,与文化品位有关,而与低趣的文化经济关联并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