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连晚报:受捐母亲跪拜和尊严无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0日10:59  大连晚报

  谷子

  每年都盼着早点看春晚,可每年看完后就拿春晚开骂,这是这几年形成的一种恶俗。按惯例,赵本山的小品从来都是在一片争议中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的,但今年赵本山和他的小品却很不妙——众观众和众网友跳过争议直接奉献了一片骂声,甚至在一些类似“春晚十宗最”评比中被冠以“最恶俗”的罪名,理由除了在小品《捐助》里植入大量广告外就是小品“不尊重弱势群体”。小品里植入广告其实是央视的商业需要,与赵本山本人关联不大,但由于太过于明显还是多少影响了小品的情感弥漫效果。不过,大骂赵本山“不尊重弱势群体”就有点言过其实了。比如,有文化学者指责《捐助》中受捐赠母亲给赵本山跪拜超越了弱势群体的尊严底线,而无论是编剧的潜台词还是演员的行为语言,对这位单身母亲充满戏谑与取乐的意味。如果顺着指责赵本山这些人的情绪走向,当然可以和他们的观点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不论是“寡妇”还是上不起学孩子的母亲,尽管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一样也应该有起码的尊严,哪能为别人捐了钱就要用下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呢?赵本山演的这个小品纯粹是“对弱势群体的变相歧视与搞笑”。但是,如果冷静地对照一下现实中类似的例子,就会对这些看似人情味十足其实是假惺惺的观点十分厌恶了:在生活穷困无奈和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现实下,连自己孩子上学的钱都拿不起,在这种无助感的笼罩下,一个“寡妇”,当她要表达对一个好心人感恩时除了下跪这个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难道她还会有第二种动作可以选择吗?

  在万家团圆和谐气氛中的这一跪让人为之心颤,而无数人一起心颤难道不是一场地震产生的效应吗?所以,当赵本山与他的女弟子互相叩拜的场面出现时,有人当成喜剧狂笑不已,而更多的人此时颤抖的心早已流血了。赵本山在春晚排练时就表示,这个小品是以真实事件改编的,就是说,赵本山并非用凭空想像一个为孩子交不起学费的“寡妇”上春晚来变相歧视与搞笑弱势群体,而是用生活中的真实来唤醒那些麻木的冰冷之心,这其实是一个温情的小品,笑声中有希望,泪水中有反思。这让我想起前几年赵本山与范伟演的小品《送水工》,那也是一个温馨的故事,因赵本山给博士“装爹”产生了许多搞笑误会让观众笑中带泪。同样以“误会”产生的一连串喜剧情节,赵本山今年演的这个小品更有真实的力量,好心人的爱心行动动唤起更多人的同情心,让那些贫困连学都上不起的人树立活下去的信心。这其实不是一出喜剧小品,因为很多时候观众脸上写着笑但心里却始终发酸。

  大骂赵本山之人表面上是为弱势群体捍卫做人的尊严,其实他们是借骂赵本山和他的小品之名在大骂那些弱势群体没有骨气呢,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人为了一些钱只会做出下跪的丑陋动作。我倒觉得,骂人的文化学者此举最没有人情味,他们好像活在真空里一样。中国人喜欢用下跪表达感恩好像是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动作,另外,这个习惯动作早已通过电视新闻和影视作品发扬光大了,电视上类似的场景不是比比皆是吗?尤其是逢年过节时更扎堆。

  看不惯下跪动作的学者其实是伪清高伪崇高,因为对于那些急切需要帮助的人来说,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可能就这么直接和简单。为什么在电视上可以给有身份的人下跪,而赵本山小品里的角色下跪就有人谴责呢,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