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心目中,《阿凡达》和《拆弹部队》是第82届奥斯卡的主角,一路咬得很紧。它们的奥斯卡之争不仅是大与小之争,更是做梦派与写实派的差异。
在很多人心目中,《阿凡达》和《拆弹部队》是第82届奥斯卡的主角,一路咬得很紧。一部是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一部是有史以来最不卖座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片;一部有亿万观众支持,一部有影评界力挺;而两位导演20年前居然曾是夫妻。但最实质的区别不是这些,而是这两部作品的定位:《阿凡达》是一个巨大的梦,梦里我们能窥见现实的影子,但终究幻想大于现实;《拆弹部队》是对现实的犀利观照,透过眼前这场战争来剖析战争对人性的异化。所以,它们的奥斯卡之争不仅是大与小之争,更是做梦派与写实派的差异。奥斯卡把6个奖项给予《拆弹部队》(包括两个最具分量的大奖),而只给了《阿凡达》三个技术奖,传递的信息非常清晰:做梦固然重要,但残酷的现实不能忘却;好莱坞固然是梦工厂,但它同时也是一面对准社会的镜子。
何止是镜子,还有手术刀的功能。《拆弹部队》前三分之二貌似歌颂英雄的主旋律作品,但这个高大全的形象却被彻底颠覆了,展示出从勇敢到非理性冷漠的演化。影片最后五分钟告诉大家,战争能制造英雄,也能削弱人性对常态生活的依赖,最终丧失对生命的尊重和依恋。《阿凡达》和《拆弹部队》都可算作战争片,但角度和处理截然不同。各有所长,给人的震撼和启迪也各不相同。
另一项胜负难分的是影后,很少演文艺片的桑德拉·布洛克能压倒戏精梅丽尔·斯特里普,主要原因是她成功地扮演了一位美国南方女性。这类角色很像咱们的东北妇女,性格鲜明,穿着打扮鲜艳夸张,直爽,好打抱不平。当年费雯丽两获奥斯卡影后,都是扮演美国南方女性,前几年瑞丝·威瑟斯彭也是靠这样的角色获胜的。要理解这为什么讨巧,不妨假设一个香港女明星扮演赵本山的家人,若能乱真,一定令人刮目相看。
影帝和男配女配都没有悬念。杰夫·布里吉斯有多次提名的优良记录,他属于好莱坞的优秀演员,从帅哥熬成老头,一旦有好角色,同行会给予充分肯定——— 这个奖不仅是给《狂野的心》这部影片,更是给他以前所有的优秀作品、比如科恩兄弟的《谋杀绿脚趾》的。男配克里斯托夫·瓦尔兹和女配莫妮克都是奥斯卡新人,配角类不像主角类那么歧视新人,何况瓦尔兹的角色难度极高,莫妮克的角色堪称“史上最残忍母亲”,两个都是能让人做噩梦的极端人物,绝对是好演员大展拳脚的利器。
最佳外语片的评选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不再漏掉欧洲影展的大奖得主,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委的口味跟欧洲影展评委很不同,他们更喜欢在题材或艺术处理手法上更具挑战性的影片。这次五部入围影片中的三部(《伤心的奶水》、《先知》、《白丝带》)都是欧洲影展的宠儿,但最终全部败下阵来,而获奖的阿根廷影片《他们眼中的秘密》非常符合外语片评委的口味(一个人数不多、而且更集中的群体)。由此可见,若要在最佳外语片类有所斩获,不仅需要关注奥斯卡,还要专门研究最佳外语片的评选方式及评委喜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对该片的美国票房没有实质影响,但对于该片的本国及第三国票房却堪称催化剂。
本报特约娱乐评论员 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