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英国特约撰稿 马二冬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按着自己标准设定的福尔摩斯
编者按
正在热映的大片《大侦探福尔摩斯》,唤起了无数人心中对这个“嘴叼烟斗、头戴礼帽、手拿拐杖”的经典形象的记忆。无论故事有多么离奇的开始,凭借超级冷静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和缜密的推理,在结尾,福尔摩斯永远都会给我们揭开真相。可是福尔摩斯自己的真相又是什么呢?当我们在讨论哪个版本的福尔摩斯更像福尔摩斯的时候,各位看官别忘了,福尔摩斯本是个虚拟的人物,我们所说的像与不像,其实是和我们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在做比较,百年来屏幕上刻画的各种版本的福尔摩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趣味,以至于每一个看客对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人都有了一个认同的标准。想想还真是有趣呢!
在电影作为一项新技术诞生5年之后,柯南·道尔笔下传奇的福尔摩斯,没有任何悬念地被“转译”上了大银幕。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超过一个世纪的岁月里,银幕上的福尔摩斯,多达75副“化身”,出现在共211部电影里。这还没算那些电视剧。于是,只比作为新大众媒体出现的“电影”稍长了7岁的福尔摩斯,在长达百余年的被传播、被接受史里,是以文字和影像的“共谋”而进行的。这个住在19世纪末维多利亚晚期时代的虚构地址、伦敦贝克街221B的虚构人物,因为太过有名,甚至有了自己的独立“生命”,被英女王封爵,有自己的博物馆,还有人给他写传记,更甚,还有人编造他的童年、青年,以及绯闻——所谓私人生活。
1
评论“这个”福尔摩斯
英美影评人“互掐”
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英国人杰瑞米·布莱特演绎的那套风靡全世界的著名电视剧《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之后,福尔摩斯的故事虽仍然继续在大小银幕上活跃,但再次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却是英国鬼才导演、麦当娜的前夫盖·里奇带来的票房大片《大侦探福尔摩斯》——没有任何特别的情节提示,单就一个人名,明摆一副要独立山头、给“福尔摩斯”立传的颠覆姿态。而且,这位英国导演竟然还让好莱坞著名的坏小子、美国人小罗伯特·唐尼来演这位名满天下的不列颠神探。于是,好戏开场了。
尽管小罗伯特·唐尼演绎的“另类”福尔摩斯为他赢得了第一个金球奖影帝,但这并不代表公众对这个不戴猎鹿帽,不优雅,不绅士,不瘦长,却有点神经质和躁郁症倾向,还有着堪比健美先生的“六大块”,热衷赤膊打架秀大肌,偶尔跟俊俏华生来点小吃醋的福尔摩斯没争议。事实上,关于这个新形象,已经成为这部影片最大的争议焦点。
虽然探讨一个只存活在文字和虚构影像世界里的人物哪个更“真实”,哪个更“正宗”,多少有点伪命题的意思——如前介绍,神探“福尔摩斯”早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生命,百余年来,他被公众接受也绝不仅仅有赖于柯南道尔笔下的那个文字版的福尔摩斯,而是一场文字与诸多影像的“串谋”,而要命的是,他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子,但悖论却是,大多数人们都太过习惯于对所有的“翻拍”行为,进行“像或不像”的评判,而更悖论的是,他们评判“像或不像”的标准,是如此凌乱。比如,有柯南道尔的粉丝死忠于小说原著进行对比,也有杰瑞米·布莱特的粉丝坚持他是史上最像文字版福尔摩斯的影像版福尔摩斯,于是他成为另一个参照的“标准”。因此,对比英美主流媒体对于新版“福尔摩斯”形象接受度的差异,事情就变得有趣起来。
英国媒体更加平正客观,对改编,态度没那么激烈,更倾向于追溯到原著里寻找与电影的联系——也可能多少与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福尔摩斯电影几乎都来自以好莱坞主导的电影有关。比如《泰晤士报》,试图客观探寻盖·里奇的意图,承认它是以“新鲜的、当代的视角在拥抱老柯南·道尔”,并试图探究盖·里奇与好莱坞片场合作背后关于对影片中的英国性与世界性的协调问题,分析电影里对维多利亚晚期伦敦社会风貌与精神风貌的深度呈现是否到位。尽管也有诸如《卫报》的一些评论批评影片种种,但态度用词都相对缓和。
比起英国媒体的相对宽容来比,似乎是美国人,至少是美国主流媒体的那些影评人,显得对这个由美国人扮演的英国神探,更加着急上火地不爽。《纽约客》杂志以兼具不屑与无奈的语调将唐尼版福尔摩斯和朱迪·劳版华生降格为“那两个后街男孩”,称之为“彻底的打架机器”。《纽约时报》形容不戴猎鹿帽、相反却总是顶着小酒鬼发型的唐尼,是在效仿年轻版的阿尔·帕西诺,这个以智慧推理而闻名的神探,这回惦记的仅仅是如何用自己的格斗技术将对手打到没有知觉,用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盘算他需要在病床上躺上几个月。他们甚至不太喜欢电影里那个黑色、肮脏,充满煤烟和油腻的黑色伦敦。显然,他们将这个“黑色”和“有点酷”的风格归结为盖·里奇历来的电影美学观:拍那种专门操着酷家伙在银幕上耍酷的酷电影。《华盛顿邮报》也慨叹,这早已不是那个“父辈”眼中的福尔摩斯,这个神探与俊俏华生眉眼间的神情依赖眷恋,竟然像一对结婚多年的老夫老妻。而《好莱坞报道》干脆宣称:这部电影除了票房对了,其余都错了。他们责怪盖·里奇让福尔摩斯和华生同样地帅而聪明而又能打,分明是要混淆视听,“在大多数场景里,唐尼只需要把手里的烟斗交给劳,就能顺利地进行角色置换”。他们还不满盖·里奇这回继续存心不想让观众看明白他的电影,故意将那些推理过程,剪得快得一闪即逝。“你从来不能指望完全看懂盖·里奇的电影。”不难发现,美国人参照对比的“福尔摩斯”形象,其实并非柯南道尔小说笔下的那个文字版神探,而是一些经典影视形象堆积而来的“智慧、优雅,冷静”,热衷于推理、实证之术,而不是格斗之术的近乎完美的天才。
2
盖·里奇野心:拍出原著气质
事实上,稍微研究下道尔先生的原著,便不难发现唐尼版的福尔摩斯,在精神气质上,其实更加接近于原著。从六七岁便开始看柯南·道尔原著的盖·里奇,是因为一直就觉得他心目中的福尔摩斯和华生一直都没被真正拍出来,这才有兴趣第一次将自己卖身给好莱坞大公司(华纳兄弟),接拍这部商业大制作。在原著里,福尔摩斯其实是个有躁郁症倾向的瘾君子,在没有案件刺激自己的精神兴奋度,或者需要将自己调适到极致状态思考案件时,他注射百分之七的可卡因,不时还吸吸吗啡。这一形象塑造被研究者认为与柯南·道尔受父亲酗酒早逝的负面影响有关。而由于这一在当时合法的行为后来不再合法,绝大多数的影视作品都刻意回避了这一点,只有一部1976年的《百分之七的解决》专门以此为题材,讲述福尔摩斯是如何戒毒的。
除了这个缺点外,福尔摩斯还不爱清洁卫生工作,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房屋的角落里堆得到处都是各种资料。所以,有激动美国网友不满福尔摩斯的贝克街公寓被刻画成可与大学男生宿舍媲美的效果,实在是另一种误会。推理办案时极度理性,生活里有点天才都有的小怪癖、有点轻微反社会人格,还有点傲慢的福尔摩斯,实在是这位神探天才背后长期以来被刻意忽视了的另一面。至于他最受争议的“功夫高手”、“打架机器”形象,先得承认,唐尼那运动员般的“六大块”与原著中略瘦、修长的神探形象确实大有出入,但他的善于格斗却是事实。福尔摩斯不仅擅长击剑,还精通多种格斗之术,比如徒手搏击,参加过比赛。所以,片中他赤膊打黑赛的情节,其实是有据可循。根据维基百科上一张关于当时徒手搏击的资料照片来看,当时的选手正是赤膊上身。只是,盖·里奇,亦或者是华纳公司,假想今天的普通大众乃是懒于在电影院里启动思维一族,所以,过于夸张铺展了这位“文武双全”的神探动作高手的一面。对悬念推理过程的淡化,跟《达芬奇密码》、《国家宝藏》等等如出一辙。直接呈现“推理”结果,不劳观众费神。大众商业电影不负责给观众提供“思维快感”,并假想他们只需要感官愉悦。
至于让朱迪·劳来演华生,盖·里奇只不过是想还华生一个公道。那个通常以笨拙、肥胖,一直以福尔摩斯“老”跟班形象出现的华生,其实是1930到1940年代由好莱坞打造出的华生形象。在原著里,他是退伍的军医,和福尔摩斯相仿年纪,身材修长。而他与福尔摩斯之间更多是拍档关系。只是,盖·里奇想塑造的“双雄”形象和男人之间的情义被大多数人理解为了貌似断背的“暧昧”。
至于福尔摩斯干起间谍特工的活儿,将工作性质和业务范围大升级,这可以理解为主动或者被动的“与时俱进”。看看《国家地理》的专题片就知道,现在科技发达,警察很牛,大多数谋杀案都能被侦破,时代已经不需要福尔摩斯来办这点小case了,人们期待他是更大的英雄。
如果俄国人力万诺夫在前苏联的福尔摩斯电视系列剧中塑造的福尔摩斯形象都能进位于伦敦的福尔摩斯博物馆,搞不好,近日备受争议的罗伯特·唐尼版,会成为日后影迷以及福尔摩斯迷心中最“正点”的福尔摩斯。
相关链接
百年来银屏上的福尔摩斯形象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1939)
导演Terence Fisher
评语Peter Cushing的福尔摩斯举止凌厉,犹如刀锋,尽管个头矮了些,面貌老了些,但他的干练使他像个真正的侦探。
《福尔摩斯探案》The Private Life of Sherlock Holmes (1970)
导演Billy Wilder
评语Billy Wilder的这部电影相当棒!即使不当做福尔摩斯片看,也非常令人愉快。前半小时几乎让我以为这是喜剧电影,而后面却风格突转,一下子变得哥特味十足。台词堪称精彩!结局即使是对歇洛克的八卦,仍然让人觉出淡淡的感动,回味无穷。
《百分之七的溶液 》The Seven-Per-Cent Solution (1976)
导演Herbert Ross
评语根据迈耶原著改编。大空白时期福尔摩斯先生去了哪里?当然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医生那里。
《福尔摩斯在纽约》Sherlock Holmes in New York (1976)
导演Boris Sagal
主演Roger Moore/John Huston
评语 007版的福尔摩斯,具有骇人的娱乐精神。请把这位风流哥儿看作是邦德而非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The Adventures/Return/Case-Book/Memoirs of Sherlock Holmes (1984-94)
导演David Carson / Ken Grieve / Alan Grint
主演Jeremy Brett/David Burke/Rosalie Williams
评语形销骨立英俊逼人的Brett对于福尔摩斯并非十分合适,尤其在性格塑造方面。但全片给人以十分舒适的感觉。对原著忠实度较高,具有浓郁的维多利亚风。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Sobaka Baskerviley (1981)
导演Igor Maslennikov
评语前苏联版福尔摩斯,Vasili Livanov主演,拍摄在俄罗斯广袤的荒地进行,尽管如此却非常具有阴冷、孤寂、悚然之风。华生稍显内向,但从外形、性格塑造等方面,已是非常优秀。情节十分忠实于原著,虽然看起来稍显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