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82届奥斯卡:女导演的最终胜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2日14:08  精品购物指南
82届奥斯卡:女导演的最终胜利

《拆弹部队》成第82届奥斯卡大赢家

82届奥斯卡:女导演的最终胜利

科幻片注定与奥斯卡无缘?

82届奥斯卡:女导演的最终胜利

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成为奥斯卡第一位夺得“最佳导演”称号的女导演

82届奥斯卡:女导演的最终胜利

第82届奥斯卡海报

  撰文/马驰

  奥斯卡像极了我们的春晚,虽然知道它很无聊,但是每年还都得看,看完了照样还得骂声:“你还能再无聊点吗?”春节晚会年年办,奥斯卡奖年年颁,其实它们就是一场秀,注定赚钱的赚钱、得奖的得奖、失意的更加失意。《拆弹部队》独得6项大奖,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成为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女性,其实《拆弹部队》横扫奥斯卡这个“剧本”才是今年奥斯卡唯一的亮点。这场博弈的背后隐藏的是:前妻与前夫的华山论剑、女性导演在男性主导的行业里登上巅峰、小成本独立影片战胜不可一世的豪华大片,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甚至是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这些都是美国人最喜欢的电影桥段,一个女导演的励精图治勇攀高峰也刚好诠释了什么是“美国梦”,这些元素凑在一起,“美国春晚”也就定了调,如果《拆弹部队》没有大获全胜,那才是奥斯卡最大的笑话。

  2010奥斯卡没有冷门,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也没有任何悬念的大获全胜,《阿凡达》赢得了影迷和票房但是无法感动5777位奥斯卡评委;乔治克·鲁尼继续失意,一直被看好的《在云端》依然空手而归;桑德拉·布洛克把金酸莓和奥斯卡一同揽入怀中;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依然被边缘化;《飞屋》拿到了动画电影奖项的大满贯……82届奥斯卡只是为《拆弹部队》举行的庆功晚会。

  《拆弹部队》何以横扫《阿凡达》

  《拆弹部队》获得了奥斯卡评委们的一致肯定,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六项大奖,在与《阿凡达》的PK中大获全胜,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在奥斯卡这场“秀”中大获全胜。其实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两部电影都没有什么可比性,单从影片的制作方面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也许票房数字,更能说明问题。北美地区《阿凡达》的票房为7.09亿美元,而《拆弹部队》只有可怜的1267万美元,这是历史上奥斯卡最佳影片中票房最低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凭什么能够打败《阿凡达》横扫82届奥斯卡?

  奥斯卡奖代表影评人的品位,而不是观众的口碑

  其实《阿凡达》和《拆弹部队》刚好代表了好莱坞电影发展的两个方向,一个是传统的大制片厂电影,其特点是大投入、大产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另一个是独立电影路线,以内容、题材为重点,走的是小众艺术路线。我们都知道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由奥斯卡的评委们投票选出来的,并不是由观众的好恶决定的,这也就意味着奥斯卡评委们的口味直接决定了最佳影片的归属。这两部电影都难说得上完美,《阿凡达》在华丽的特技背后,缺少奥斯卡一以贯之的人文主义情怀,《拆弹部队》虽然在题材上比较讨巧,但是无论是票房、口碑还是观赏性上都无法与《阿凡达》相媲美,我们理想中的最佳影片应该是两部影片的结合体。但显然奥斯卡的评委们更加青睐有着美国“主旋律”色彩的《拆弹部队》而非可能会让各位有点年纪的评委们看得头昏眼花的《阿凡达》。

  奥斯卡的各位评委们冒着与大部分影迷为敌的风险将最重要的几个奖项全部送给了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而把不痛不痒的几个技术大奖施舍给了卡梅隆的《阿凡达》。面对世界电影商业化的浪潮,奥斯卡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是向商业妥协,还是向独立精神致敬?奥斯卡选择了后者。试想,如果获胜的是《阿凡达》,奥斯卡将会收获的是影评人的唾骂,所以本届奥斯卡选择了政治正确,也在意料之内。

  题材决定论:科幻片注定与奥斯卡最佳影片无缘

  《阿凡达》代表了当今电影发展的最高水平,卡梅隆不仅仅向人们展示了潘多拉这个奇妙的世界,同时也为电影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奥斯卡评委们识趣地把技术类大奖打包送给了《阿凡达》,但是却傲慢地拒绝承认《阿凡达》是2009年的最佳电影。回顾历届奥斯卡奖,迄今82年共有3部科幻片入围最佳影片。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一、二部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ET》都取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却在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争夺中都败给票房不可同日而语的剧情片。1977年,作为当时票房最成功的大片,《星球大战》顺理成章获得第50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提名,卢卡斯以为胜券在握,不料,伍迪·艾伦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片《安妮·霍尔》意外占了上风,捧走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分量最重的奖项。5年后,这一幕在奥斯卡颁奖现场重演:《ET》输给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反映圣雄甘地生平的传记片《甘地》,与最佳影片失之交臂。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评委对科幻片一向没兴趣;大多数评委比较保守,信奉传统的电影艺术理念,一向不把科幻片算作入流的电影艺术门类;虽然出于票房的考虑让它们入围,但最终还是会把“小金人”发给更注重精神表达的剧情片,不幸的是这个传统再一次在82届奥斯卡上“回光返照”。

  《拆弹部队》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反思伊拉克战争

  与《阿凡达》相比,《拆弹部队》在技术和投入上都显得极其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把一部电影的内在张力看做是衡量一部电影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拆弹部队》显然要高出《阿凡达》一筹。电影显然不能只是造梦的工具,能够关注现实,给人以思考空间的电影才更有力量,显然《拆弹部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战争的新角度,同时纪实式的拍摄手法更能让人们体验到战争的残酷。这部以反战为主旨的电影,站在美国人的思维和立场上将伊拉克战场带给人的伤害放大后,又突然加上一个对“战争成瘾”的人物形象——詹姆斯,他看着超市里一眼忘不到边的商品,这样的生活让他如此的不适应,即使他心里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战争对人心理的摧残是无法消解的,而他和儿子的对话也说出他的想法,就像影片开篇的字幕,“战争就是毒品”, “毒品”并不是指置身战争中的人们在享受战争的快感,而是要表达战争中个人的无助与无奈,一旦卷入这场战争,没有人能够回头。

  这部影片所蕴含的内部张力正是《阿凡达》这样的大片所欠缺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相比较而言,奥斯卡的评委们更加青睐《拆弹部队》这样的影片。事实上《拆弹部队》一直负面新闻不断,不仅要应付所谓的“伊拉克战争诅咒”——至今拍摄的所有伊战电影都无法取得好的票房,还要面对军方对影片真实性的质疑。另外,奥斯卡前夕爆出的拉票丑闻还让《拆弹部队》的制作人成为史上第一位被“禁足”奥斯卡的制片人。但是无论如何,这部影片取得了应有的成绩,除了低迷的票房以外,女导演凯瑟琳· 毕格罗关注现实、反思战争的勇气都是值得钦佩的,最佳导演的殊荣也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网友观点

  奥斯卡结果一出炉,中国网民立刻分为两派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论。

  “挺阿派”:

  1.这是奥斯卡学院派再一次与观众坐在对立面上,也继续其对科幻片的冷淡。

  2.《拆弹部队》远没有达到《阿凡达》对于电影带来的冲击与革命性。人们可能在明年就忘记《拆弹部队》,但未来十年甚至更多年,人们可能还会对《阿凡达》津津乐道。

  3.《拆弹部队》会是奥斯卡历史上最容易被遗忘的最佳影片之一!因为如此这般与世界为敌所带来的结果,显然和十几年前《拯救大兵瑞恩》输给《莎翁情史》那届史上最丑陋奥斯卡一样可笑。

  4.前妻打败前夫,这个结果只能说明,昨天是妇女节,好莱坞也给妇女过节了嘛。

  “拆弹派”:

  1.就算没有《拆弹部队》,最佳影片也是《无耻混蛋》,轮不到《阿凡达》。

  2.《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抛弃前妻人品不好,此次算是受到惩罚。

  3.说《拆弹部队》是美国主旋律、是个人英雄主义一点没错。如果说对战争的反思和个人在战争中状态的思考是主旋律的话,定义此部影片为主旋律也未为不可。

  4.《阿凡达》在技术上确实已经做到了极致,那么在故事等其他方面肯定会有所欠缺。《拆弹部队》相比来说更关注现实。

  凯瑟琳· 毕格罗:开创女导演新时代

  《拆弹部队》成为热门影片的时候,没有多少影迷能够记得住凯瑟琳· 毕格罗这个名字,直到《阿凡达》的大红大紫,人们才想起了《拆弹部队》的那个女导演原来是卡梅隆的前妻。其实两个人的婚姻并未持续多久,他们之间的互动更多地体现在电影拍摄的合作上面。1991年,凯瑟琳执导了由卡梅隆制片的《惊爆点》,影片十分成功,但两人的感情却因合作期间产生的摩擦出现裂痕,以至于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便草草收场。但是凯瑟琳跟卡梅隆分手后仍然乐意跟他合作。1995年,凯瑟琳执导了根据卡梅隆原创故事—— 《末世纪暴潮》改编的科幻片,就连接拍《拆弹部队》也是卡梅隆怂恿的缘故。也许事业上的伙伴更适合注解两人的关系。

  只拍男性题材的女导演

  “男人那活儿,我能干得更牛!”这是凯瑟琳· 毕格罗的名言。自从出道以来,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最擅长执导的却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动作电影,她更喜欢荷枪实弹的火爆场面和赤手空拳的格斗,而不是那些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1978年,她首次触电执导了一部17分钟的短片《搏命者》,描写了两个男人之间的战斗。这部短片已经展现出了凯瑟琳之后那些影片的风格:强调男人、雄性、暴力和权力的主题。剧情长片处女作《无爱》(Love-less)也是如此,该片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摩托车手,之后又陆续推出了《末世纪暴潮》(Strange Days)、《魔鬼游戏》(The Weight of Water)等影片。至于为何偏爱男性题材,凯瑟琳自己解释说:“关于战争的一个肮脏的小秘密在于有些男人热爱战争。我试着去找出其中的原因,试着去理解在21世纪的战场上英雄的含义是什么。”

  威廉姆·德·库宁、山姆·佩金、弗朗西斯科·德·戈雅、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伦勃朗——这些都是凯瑟琳·毕格罗所推崇的大师。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众多的男性“导师”以及美学观念上的深刻影响,才会让她如此热衷于拍摄关于男人的电影。正如她自己所言:“如果说女人拍电影确实存在着阻力,那么我只会选择无视之,无非也就有两个原因成为了障碍:我不能改变我的性别,我也不会停下来不拍电影。”

  小成本独立电影路线

  “我没有拍过一部好莱坞大片。”这是让凯瑟琳·毕格罗非常引以为傲的事情,尽管凯瑟琳·毕格罗的绝大部分电影都是通过大的电影公司来发行,然而却全部都是由独立电影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拍摄。对于拍摄小成本的动作片,凯瑟琳说:“这确实很对我的胃口。听说如果遇到对的事情,摄像机自己都会做出反应。我不知道我的摄像机是不是能这样,但是如果遇到我感兴趣的动作片,摄像机确实能够推动我去做一些事,让我激动不已。不过,我也可以操控商业巨作,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很难相信女导演也能拍摄动作大片,或者应该去问问那些电影公司的老板们为何不相信。”

  《拆弹部队》的独立制作模式,给凯瑟琳·毕格罗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这种自由度是凯瑟琳之前从未有过的,比如说早在1987年拍摄《血尸夜》这部色情趣味的吸血鬼影片时,或者是她在1995年执导的科幻惊悚片《末世纪暴潮》,这种创作上的自由也为《拆弹部队》能够大获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拆弹部队》最初的预算只有1100万美元,凯瑟琳·毕格罗需要的是一些目前名气一般却大有前途的演员来出演。尽管这些人没有任何的票房号召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人物角色有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在她的坚持下,剧组来到中东地区实景拍摄。考虑到美国观众欣赏战争题材影片的口味已经转变到了科幻大片上,凯瑟琳只能从国外寻求资金,终于,一家法国公司同意投资拍摄。《拆弹部队》实际上早在2008年就与观众见面了,但是直到2009年才扩大规模上映,如今横扫奥斯卡,可以说这部影片的成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凯瑟琳·毕格罗将引领一个属于女性导演的时代

  凯瑟琳·毕格罗打破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被男性垄断的历史,正如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一样,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谁说电影只属于男人,女性导演和编剧正在崛起。颁奖礼当天,当《往日情怀》音乐响起,芭芭拉·史翠珊颁发最佳导演奖,观众已经了然最佳导演非凯瑟琳莫属。芭芭拉80年代导演的《杨朵》没提名,被抨击是对女性的歧视,时隔20年她颁奖给毕格罗,格外具有意义。芭芭拉说:“这一天终于来了!”

  奥斯卡80多年来还没出现过最佳女导演,曾经提名过的3位都铩羽,包括1976年的莉娜·维黛美拉 (意大利《七淫七纵七美女》)、1993年的简·坎皮恩 (澳洲《钢琴课》)、2003年的索菲亚·科波拉 (《迷失东京》)。

  不光是凯瑟琳·毕格罗,去年多部由女性导演执导的影片都赢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2008年250部美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中有9%出自女性导演之手,可以说2008年是妇女导演胜利的一年,要知道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领跑票房、取得最高性价比和最盛大人气的是那部让无数少女爱上吸血鬼的《暮色》(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和中年妈妈觅得第二春的《妈妈咪呀》(导演:菲利达·劳埃德),还有《成长教育》《茱莉与朱丽叶》《伤心的奶水》等等。这些影片的成功标志着一向由男性统治的好莱坞正在接受这些优秀的女导演的挑战,凯瑟琳的成功必然会让更多优秀的女导演踏上奥斯卡这方舞台,我们拭目以待。

  82届奥斯卡的几个第一

  1.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成为奥斯卡第一位夺得“最佳导演”称号的女导演。

  2.现年45岁的女演员桑德拉·布洛克此前从未获得过奥斯卡的提名,这次她第一次入围最佳,就拿到了奥斯卡的大奖,同时她也是一年之内既获得金酸莓又捧得奥斯卡的第一人。

  3.影片《珍爱》的女配角莫妮克也刷新了奥斯卡的历史,她是第一次参加奥斯卡最佳的角逐,并在“最佳女配角奖”中拿到自己个人的第一个奥斯卡小金人。此外,她也成为了第5位拿到奥斯卡的黑人女演员。

  4.奥地利演员克里斯托夫·瓦尔兹凭借电影《无耻混蛋》的出色演出,第一次参与奥斯卡最佳的评选,就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