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璟 图片/IC CFP
他是人们心中的“鬼才导演”“电影顽童”;他在电影界享有“巫师”之名;他善于设置视觉特效和运用电影特技来拍摄制作各种幻想题材的电影,他就是蒂姆·伯顿。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致的情调——在悲伤、幽默、恐怖与甜蜜之间的微妙平衡。上周五,这位刚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化勋章的电影导演的新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如同《阿凡达》一样,携全球票房飘红的声势,以2D胶片、2D数字以及3D数字、IMAX版全线登陆内地各大影院。
改编天才的强势归来
自3月5日在北美上映以来,《爱丽丝梦游仙境》连续三周稳坐北美电影票房榜首,截至3月21日,累计票房已达2.66亿美元,加上海外市场逾3亿美元的收入,上映3周就已劲收近5.7亿美元。如今,早已摩拳擦掌的中国观众终于也可以到电影院为这一数字的继续飙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说到蒂姆·伯顿,就不得不提到更为中国影迷所熟知与喜爱的演员约翰尼·德普,除了爱人海伦娜·伯翰·卡特,约翰尼·德普无疑是伯顿最为信任的御用演员,《爱丽丝梦游仙境》已是两人的七度携手之作。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之前,《福布斯》就已经将约翰尼·德普和蒂姆·伯顿列入世界电影最佳搭档(演员和导演)排行榜。
伯顿钟情于阴暗恐怖的题材,德普则喜欢饰演怪异和处于社会边缘的角色。他们的辉煌始于《剪刀手爱德华》,两人的合作就好像是左手遇到了右手一样一拍即合,只要彼此聚合,小宇宙便即刻爆发。伯顿表示:“我和德普的心灵是相通的,我们一直是一种合作无间的状态,20年如一日。” 此话一点不假,当伯顿邀请德普出演电影中“疯帽子”一角时,德普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就算他找我演爱丽丝,我也会说‘Yes’,我愿意演蒂姆想要的任何角色。”
除了影片的主演,对于影片的故事原版,中国观众其实也并不陌生,不过,故事落到改编天才蒂姆·伯顿手里自然会一改原貌。正如伯顿所说:“这原本是个很有趣的故事,但在过去的电影版本里,我没有找到这种感觉。我的目标是打造一部打动人的电影,让人们内心受到震撼与感动,但同时保存原作的本质。”
虽然,童年时代就读过《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原著,不过当伯顿为了拍电影再回头看小说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自己以前遗漏了很多东西:“我发现书里的故事和人物其实一直在对我们周围的社会、文化产生冲击和影响,在电影、电视剧、MTV等各种媒体中,都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影子。”
蒂姆·伯顿坦承自己内心一直藏着“爱丽丝”的影子。长大后的爱丽丝一点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对伯顿而言,被亲戚视作异类的她,其实也是自己过去作品里那些怪异主角灵魂的延续,“回溯我自己的成长期,我曾觉得自己不被外界、现实所接受,那时的我常要像爱丽丝一样,用幻想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所以,这部小说对我而言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孩子王
他愤世嫉俗,不安于现实且超于现实;他诡异搞怪,在电影界独树一帜;但他却又总是童心未泯,总会为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在好莱坞有一种说法,凡是喜欢蒂姆·伯顿电影的人,都有自闭症倾向。他们与伯顿的片中人一般,犹自怪异,享受不被理解的乐趣。其实,导演本人似乎也正是这样一个人。伯顿曾说过自己有着比较内向封闭的性格,幼时的他不善语言表达,但却会用画笔来描绘幻想。
时至今日,蒂姆·伯顿最津津乐道的依然是自己孤独而诡异的童年。出生于1958年8月25日的他在加州的市郊长大,很小就热爱住处附近的瓦尔哈拉公墓的伯顿迷恋爱伦·坡和恐怖片演员文森特·普莱斯,终日不离那些钟爱的鬼怪书籍和恐怖电影,时常幻想在自家墙壁中挖出一只黑猫。那时的伯顿已经显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和惊人天赋,他最擅长的是在小纸片上画“妖精打架”。伯顿常说,小时候,他发现现实中的一切——父母、老师、学校、早餐比起电影和怪兽都要恐怖。正是儿时的思想与兴趣孕育了这位非同凡响的电影大师。
要想了解年少的伯顿,最好的捷径就是其早期的两部黑白作品《Vincent》和《Franken weenie》,因为早期作品往往是艺术家最赤裸裸的思想流露。以伯顿1982年创作的木偶动画短片《Vincent》为例,它所讲述的故事似乎就是伯顿童年生活的翻版,或者说是其心理自传。该片描写了一个7岁小男孩的世界,讲述了本该阳光活泼的少年却喜欢胡思乱想,但苦于身处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平日里扮作乖孩子糊弄大人,其实,脑子里恶作剧的坏主意却不断。观众还可以在剧中发现,后期在伯顿电影中时常出现的“伯顿元素”在该片中就已有显现:黑猫、阴影、木偶、鬼怪、诗词、坟墓等,搭配既随性又冷冰的旁白叙述,现实与虚幻的交替转换,着实让人透不过气来。该片甚至被迪斯尼认为太过阴暗,不适合儿童观看,因而未获准公映,尽管它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其实,伯顿只不过是借助小文森特这个人物将自己少年时代压抑过久的情绪宣泄了一下,在他冷酷不羁的外表下所掩盖的,一直是一颗如孩童般纯朴的心。或者说,他是一个标准的“孩子王”,他挖空心思带观众一起去做恶作剧,他崇尚另类叛逆、喜欢颠覆“假恶丑”。正因为他总是以最单纯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那一部部经典之作才得以成功地将哥特风格中的怪诞、恐怖、阴暗与活泼明亮的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伯顿主义”
这是影迷为蒂姆·伯顿创造的词语,因为他的电影总是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温婉和惆怅,他的作品总是以诡异而忧伤的情调打动人心,冷与暖的交糅就像阴森中的华丽,温暖中的残酷,黑暗中的温馨,为影迷打造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独特世界,也使影片被深深烙上了“蒂姆·伯顿”的印记。
蒂姆·伯顿在采访中也自认是个怪兽片超级粉丝:“我很迷环球的怪兽片和日本的科幻片,像本多猪四郎拍的电影,还有意大利人马里奥贝瓦。”他曾多次表示觉得怪物们比起其他人类角色更有真性情。他还说:“我喜欢经典怪物,它们都有一张高辨识度的强悍的面孔。今天的怪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他们身上有很多触角和翼翅,但他们却没有经典怪物们那样的力量。这不得不说是CGI过于笨拙,缺失了人的影响,是否可以创造一个有情感的角色是一个有意思的挑战。”
所以,人们看到的蒂姆·伯顿的电影永远独树一帜:风格怪异、剧情荒诞、画面冷艳、手法前卫,主色调往往是黑色或者高对比的冷色调。他热衷于营造如下水道、墓地、夜晚都市等恐怖阴森的场景,还会安插相貌诡异、外形奇特的主角,所以,他的电影也不免被人诟病太过压抑和消极。但细心的观众则会发现,童心未泯的伯顿从来不忘给这些主角安放一颗与外貌迥然相异的孩童之心,正如“黑夜中才知明灯的可贵”,这种煞费苦心的安排很容易形成出人意料的性格反差,营造悬念丛生的故事背景,并造成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众所周知,伯顿痴迷于“哥特”风格的阴沉与华丽。作为制作哥特式电影的个中高手,伯顿非常擅长将所有他想要在影片中表现的黑暗、神秘及悬疑的气氛与元素完美融合。在他的“哥特”氛围浓厚的影片中,那些或阴暗、或荒谬、或诡异、或超现实的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更阴暗、更荒谬、更诡异、更超现实的结果往往会通过“常人”与“异类”之间的反差和冲突来解释。而且,在这里,“常人”往往都是一副衣冠楚楚的样貌,而“异类”则有着天马行空的外表;“常人”通常是人性丑陋面占上风的群体,“异类”则基本是纯真与善良的代表。
所以,无论那些美好的“异类”在影片中的命运究竟如何,他们总会从始至终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纯洁心灵。其实,在伯顿的电影作品中,“哥特”只不过是包裹感官的“外衣”以及点缀“神秘”“惊悚”或“邪恶”的装饰,纯净的灵魂之光则是在美丽的内在之中绽放。正如希区柯克曾感叹过:“灯光打得再亮,也无法照亮人性中黑暗的一面。”蒂姆·伯顿并没有刻意展现黑暗的一面,却在明暗的对比中用戏谑的手法让观众听到了被污染的人性在卑微地呐喊。
现实的游离者
蒂姆·伯顿电影中的童话哥特风格,像是给影迷一剂逃避现实的强有力的麻醉剂,大家会在自己的梦中跟随伯顿那颗不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大脑一起飞翔,在他那充满狂想和四季如风似的明亮风景中迷离陶醉。
有人说,蒂姆·伯顿式的电影太过梦幻,其实,每个人都有梦,而电影正是最好的实现方式,正是梦让在浮华中迷失方向的人们回归到简单的快乐之中,能够在抽离于现实之后再次关注现实。
蒂姆·伯顿其实就是一位典型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人。他整日痴迷于自己的世界,而且,他从不肯为了现实而让自己的梦境妥协让步。这位保留着童稚的大牌导演会公开表示:“去制片公司开会还是给儿子换尿布,我会选择后者。”如今,针对众多热情的中国观众对于《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结尾的猜测,伯顿依然做出了我行我素的真实回答。
因为在影片最后,爱丽丝毅然反抗母命,与父亲生前的合作伙伴合作,并建议商船从马六甲往香港进发,进入市场更广阔的中国。这个细节不禁让中国观众联想到影片瞄准中国市场的野心和拍摄续集的可能性。对此,伯顿则笑称:“不要去做过多的解读,在路易斯·卡罗尔那个时代的英国,中国是一个冒险之地,我只是为了凸显爱丽丝是一个有冒险精神的女孩才让她往中国出发。”蒂姆·伯顿还补充解释道:“至于续集,大家不要想了,我从没有打算在中国拍续集。我对中国市场不是很了解,坦率地讲,我对中国的认识也只是呆在北京的几个星期。我不是生意人,在编剧本和拍电影上不会刻意迎合某个地区的观众。”
针对一些影评人觉得《爱丽丝梦游仙境》太“迪斯尼”了的评论,蒂姆·伯顿更是毫不在意地表示,他的下一部影片依然会很“迪斯尼”,“我的新片还是和迪斯尼合作,片名叫《科学怪狗》,是我在大学时期拍摄过的黑白短片。讲述一只狗过世了,利用科学将它重生的故事,运用动画3D技术将它带到21世纪。”
也许,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如此不顾及外人的眼光,不迎合外人的喜恶,难怪在2007年,蒂姆·伯顿能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难怪在很多人眼中,他都是现在好莱坞有可能成为大师的最后一个人。
和蒂姆·伯顿一起成长
1990 《剪刀手爱德华》
光听片名,可能会被误认为是一部恐怖电影,但其实这是一部宛如童话般的另类爱情故事,男主角是一个造型吓人的“剪刀手机器人”,但生性善良,影片将温馨的感人画面与冷酷的社会现实融合。很多人正是因为此片才知道了伯顿的存在。这也是蒂姆·伯顿和约翰尼·德普的首次合作,它不仅创造了全球8000多万美元的票房,也让德普和女主角薇诺娜·赖德将爱情从影片中延续到生活中。
1994 《艾德·伍德》
这是伯顿向导演艾德·伍德致敬的一部黑白传记片,片子开头一段动画的制作费用便超过了这位有着异装癖的“烂片之王”一生所拍摄的所有电影投资的总和。虽然艾德·伍德是好莱坞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恐怖默片导演,其一生潦倒,但伯顿在影片中却带着缅怀与敬意强调了他独特的个人想法和对电影的执著追求。该片票房不到600万美元,在评论界口碑也并不好,但却赢得了伯顿从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几个奖项,包括第67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化妆。据说,其遗孀在看过德普的表演后惊呼:“他就是我的艾德·伍德。”
1999 《断头谷》
这是伯顿风格的集大成之作,整部影片色调灰暗且抑郁,融合了惊悚、黑暗、凶杀、宗教、超现实、绝望、荒诞、爱情等众多元素。影片从一开始就努力营造了一种神秘惨淡的氛围,那些蒂姆·伯顿式的招牌影像,如中世纪的马车、崎岖的小路、孤零零的稻草人、被烟雾笼罩的灰色天空等,仿佛执意要将观众拉入那个阴暗的年代,然而,影片的结尾却依然是温情的。伯顿在营造氛围的同时,不忘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削弱对人物的刻画。这也使得影片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但获得了2000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还一举获得美国科幻奇幻恐怖类电影最高奖土星奖的11项提名。
2003 《大鱼》
这部讲述父子温情的艺术奇幻电影中完全没有黑色、恐怖、哥特等伯顿元素,但其真情和感动却来得非常直接和浓郁,这也让观众发现,被誉为“奇幻视觉大师”的伯顿对于所有特效的安排只不过是为架设剧情而搭上一座“脚手架”,为讲好一个故事来做铺垫罢了。
2005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据说伯顿是想借此片为《爱丽丝梦游仙境》探路,虽然这成了他最具争议的影片,但全球票房依然突破了2亿美元。
这是一部运用了CG技术的动画片,内容像是乌克兰版的“梁祝”,德普亲自为男主角配音。该片被不少伯顿影迷认为是最具伯顿特色的优秀影片。
2007 《理发师陶德》
这部翻拍自百老汇著名同名歌剧的影片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用歌舞方式拍摄惊悚恐怖片的伯顿。该片也再次证明,只有在伯顿的电影中,德普才是最具独特魅力与气质的,想听德普唱歌的人,绝对不能错过这部影片。这部把哥特式的阴暗风格贯彻到底的影片夺得了2008年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类电影,德普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此片还获得了2008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