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走进大剧场的黄盈给观众拿出了《搜神记》,观众反应两极分化。“爆笑婚嫁喜剧”的噱头给人一种误导,期待中的“厚重感”“草根感”没有出现,“喜悦感”自然也没有反衬在演出结束后观众的脸上。最被诟病的是剧情,整体上显得散碎,对白和情节又有些单薄,想说得太多,有点用力过猛,最后刹不住车了。
《搜神记》还是带有明显的黄盈印记,这让他的拥趸非常满足。对“恐婚、恐子、恐失业”的三人变成周公、杨戬和哪吒的戏谑,那些舞台上隔三差五出现的妖魔鬼怪打扮和动作,都能在黄盈之前的戏里找到出处。有人偏爱翠竹与桃花映衬以及渲染了深浅不一水墨画的舞美,有人推崇那些丝竹管弦和诗书礼义,也让这张“普及历史风俗”的试卷看上去多了几分精美。
很多人说,黄盈还没有做好从小剧场到大剧场的准备。我倒觉得不是,起码不完全是。《搜神记》并不一定非要屈尊于市场,做自己想做的故事,表达先行,然后将表达做得喜闻乐见,这才是黄盈该走的路。应该说,该剧没有落入一味搞笑或煽情的俗套,而是从很少有人涉及的大题材大历史大角度着眼涉猎,《搜神记》是需要鼓励的。 (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