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林奕华:“香港之子”陈志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7日10:18  新民周刊

  走进“文化、社会、艺术”课的教室,我问同学们:“大家对上星期在香港闹得沸沸扬扬的‘陈志云事件’有什么想法?”面前约有三十人,看上去的确也是三十张脸孔,但感觉却是“如堕死海”:一片死寂。我再鼓励性地多问一次,终于有声音从角落响起:“我没有关注他的新闻。”“为什么?”“没有时间。”我只好再把网撒回大海:“这里都没有人对他有丝毫兴趣吗?”不摇头也不吭声的大多数中冒出一个少数分子:“我觉得他的人很假。”

  很假,所以对陈志云没有“兴趣”。听起来一锤定音的这位(女)同学好像是去市场购物,拈起一尾鱼放下来:“不新鲜”,把一件外套拿上手又没有买:“太贵了”。──能够马上作出判断,得出结果,因为“主观”帮她决定一切。说“陈志云很假”,所以“对他没兴趣”,然后不用细想、反思、认识,甚至解构“他”作为过去十多天全港所有报章杂志头条人物 ──也就是被媒体集体利用来卖钱、套现──的意义,难道真可以被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完全打发?

  很假──是只有陈志云“很假”吗?我看着眼前的这位女生,促狭地反问她:“你觉得自己‘假’吗?”斩钉截铁地:“不!”“那你为什么每天都化了妆才来上课?”这一次可能因为问题中的主角不是别人,她倒是用了几秒来转动脑筋:“ 不化妆就没有精神。”听了,我再反问她:“你接受自己因为某些需要而不是拿出最自然一面见人,故此不认同别人说你是‘ 假’。偏偏你又在仍未了解别人有哪些需要前,便认定‘他’‘化妆’便是‘假’?同时否定了‘他’和你之间可能潜藏着千丝万缕的共同点?”

  上述便是典型香港式的观点与角度:表面上对一个人不感兴趣所以不觉得要去认识他,其实,更有可能是不想认识自己,才相信似曾相识的人是完全陌路。都怪落难在香港人面前的陈志云已今非昔比,此刻人人要与之划清界线,却不代表他曾经不被很多人羡慕——连陈先生都曾有此慨叹:“出生、念书、求职、转工,由名校到最高学府,政府高官到大机构行政主管,一路走来都没有怎么经历挫折”(大意)——青云路便是志云路,可见他是多少香港家长心目中的“男儿典范”,堪称“香港之子”。

  然后,不知是无心插柳还是基于两位都姓陈而惺惺相惜,“香港之子”在他的个人记者会上引述了“台湾之子”的一句名言帮自己解套:“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一夜之间全城疯狂投入移橙换櫈的文字游戏:“六婶七不了,七婶六不了 ”、“弯的直不了,直的弯不了”之类不胜枚举。社会上有此反响,证明陈志云仍然标志成功人士应有效应:引发大众效法的个人魅(魔)力。有趣的是,此陈理当明白引述彼陈的名言将给自己带来“诡辩”而不是“清白”的联想,但他竟然不以为忤 ——光是这一点便已值得谈论不知多少个茶余饭后,但是我面前这位修读“文化、艺术、社会”科目的学生却告诉我,陈志云对她来说并无研究价值,因为他“假”。

  犹如她真不知道构成一个社会的“和谐”,“(虚)假”是很被需要重视的学问之一——包括穷一个人的心思与精力跻身进入名叫大学的窄门把它无微不至地活到老,学到老。以香港的主流学府为例,更多时候是为了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设立名目繁多的“化妆”活动,例如广邀名人分享穿衣、礼仪、谈吐等等的心得。疑涉贪案的陈先生,在他那令全港哗然的个人记招举行过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已人在香港大学,留下一张有数十师生在他背后、身旁,竖起大拇指的“相挺”大合照。与其说陈志云备受尊崇是因为对社会有过多少贡献,不如说“贡献”就是,他令人相信一帆风顺不是梦,是真实。

  因此,我有理由怀疑那位说对“陈志云不感兴趣”的同学不是看透了社会的“虚伪”,却是“一帆风顺”给她制造了太多的压力和焦虑,让她一听陈志云三字便变成了不认耶稣的使徒彼得,是为了逃避不想面对的自己的“自我否认”。《穿Parada的恶魔》早已把个中道理说得很清楚:“你觉得这些东西都与你无关?打个比方,你从衣柜选了这件臃肿的毛衣,你以为只是想告诉全世界你关心的不是身上穿的是什么?但想想真可笑……你居然觉得它让你与时装业划清界线,但实际上呢,它正是由这间房里的人(时装杂志编辑,包括你在内)替你挑出来的!”林奕华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