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上,作为出品人兼导演的赵本山开宗明义:想听‘坏话’和真话。不成想,当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真说出“坏话”时,赵本山竟“冲冠一怒”,称:“有些专家和教授就是靠质疑和批评别人吃饭的,如果叫他们不批评别人,可能他们就没饭吃了。”
先说说老赵该不该反驳的问题。在许多家媒体的记者看来,这个研讨会之所以值得报道或报道的这么多,就在于赵本山“冲冠一怒”,反驳了。而更多的类似的研讨会,都是“成绩一大堆,毛病有一点”之类的和风细雨,你好我好,充分体现着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即使专家提了一些质疑和批评,受研讨者也都微笑点头照单全收。但我觉得,曾庆瑞教授这次的不同意见提得好,赵本山这次反驳得对,否则研讨会不就成了表扬会、吹捧会了吗?赵本山事先说:“我今天就想听‘坏话’和真话。我永远感谢让我经受磨难的人和给我批评的人。”但并不代表他放弃解释、反驳的权利。那么,听了令他不认可、不同意的话,还让他硬憋着,那就既失去了研讨的意义,也是一种虚伪,会导致让人觉得,老赵很同意那个评论,那个说法很有道理。这次这种交锋,才是研讨会该有的形态。当然,老赵的态度可能有点过激了,态度再温和点、说话再艺术点就好了。
再说说两人的观点问题。曾教授的意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乡村爱情故事》不够真实,没有“展现他们真实的喜怒哀乐,从而记录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二是这部作品没有“追求更高尚的境界和更博大的情怀”,而“艺术家应当以追求高雅、崇高为目标和境界”。
关于真实性的问题,曾教授有点脱离了具体的对象和问题,去标榜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趣味。究竟什么才是农民“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真实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不同的地方的农民,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艺术创作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乡村爱情故事》其实是用漫画化的手法,表现了农村的一些典型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这种漫画化的手法,有些夸张,有些程式化,但反映的精神实质,却是到位的。曾教授大概看那种一本正经的主旋律作品看多了,看这种漫画化的作品就不大适应。文艺作品当然要来源于生活,但还要高于生活,而能否最真实地反映生活,具体到这部作品能否反映农民“真实的喜怒哀乐”,恐怕也不是衡量一部作品的艺术成就的唯一准则。如果曾教授对着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说“你不够真实”,那一定会留下笑柄的。针对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能使用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鸡同鸭讲,永远也讲不通。
老赵对于这一点的反驳,不能算很有力,而只以“农村生活在座的各位没有比我更了解的,我是你们的老师”这种摆老资格的做法,也不大能够服众。
关于高雅的问题,曾教授是强人所难了。正如老赵所说,高雅人人都想,但得有个过程,还要量力而行,更要看准对象。老赵的意思是说,我生活的环境没有教给我高雅,所以我玩不了高雅,但我也不愣装高雅。而且我还知道,在中国现阶段的电视剧市场上,在面向广大普通观众的时候,拍电视剧一玩高雅就死,就赔。
曾教授关于高雅的说法,其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艺术理想,正所谓艺术家都应该心向往之。但用在赵本山这里,用在《乡村爱情故事》这类电视剧上,就是拔苗助长,就是一剂毒药。文艺作品是要先有了接受度和影响力,才可以谈崇高的,否则看都没人看,你跟谁玩高雅去?老赵的意思,他目前还处在“曲线救国”阶段,先活下来再说。而曾教授是想让他先英勇就义,再教育后来人。
至于曾教授说放大人物的身体缺陷“这样博得的笑声缺少爱和悲悯的情怀”,笔者也难以苟同。难道在影视作品中表现身体缺陷,就是嘲笑身体缺陷吗?人们在发出笑声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对人物的爱和悲悯情怀在里面吗?正相反,这种笑本身,就带有对命运悲剧的关照的苦涩意味。
老赵映射曾教授是“假医生”,在我看来,曾教授未必是假医生,但也确实不能说是手到病除的好医生。这种医生往往喜欢使用十全大补丸或仁丹之类的通用药,遇上谁给谁吃,有时候也会用治疗癌症的猛药对付一下感冒。其实,曾教授和老赵两人的这次交锋,倒完全可以看成是学者书生与实干家的对比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