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岁月神偷》的主体故事实际上相当俗套,既有穷小子与富家女点到即止的恋情,又有白血病这一久经考验的催泪弹,乍一看就是一部立志洒狗血的无良电影。但真正看完,它并没有在这方面穷凶极恶地追杀观众,这一通俗的设定,看起来更像是导演精心设计的一个诱饵,引诱那些吃惯粗粮的观众有信心有决心跟着他一起去体验他童年时的往事,而那些琐细的片段,才是这部影片的真正价值所在。
《岁月神偷》就是这样一部细节电影,它的细节比情节好看。它拍出了少年时期那些粗浅懵懂而又但实在的哀愁,片中哥哥带着自己买的金鱼去看望喜爱的女孩,见到的却是她家里巨型的金鱼缸,是房子大得他分不清前后门,他平静而尴尬地告别,现实的高墙就是这样突然地堵在了一个少年的心里。
它里面有一种天然的童趣,小孩子因为想学会游泳而去吃鱼,因为不想尿床而不再玩水。他以为戴个玻璃就能冒充宇航员,天天戴着它在街上横冲直撞,戴着它趴在屋顶上发春秋大梦。
更重要的是,它细致地展现了草根阶层的困苦,以及那些困苦里的温情与坚持,比如影片开头摆满了饭桌的街巷,一家家边吃饭边说着自己家的柴米油盐,自家的小孩子像鱼一样蹿到邻居家的饭桌上,有时,热情的女人把自己家的好菜分给旁边的几张桌子,场面杂乱又温馨。又比如一大家子去电影院看戏,却只买了一半的票,验票员不准,但都是熟人邻居,最后也只有无奈地看着他们浩浩荡荡地走了进去。
二
六十年代的氛围在那一刻被激活,人情味似乎在鼻子下飘荡。
最近出现了两部讲亲情的电影,除了这部罗启锐的《岁月神偷》,还有一部是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它们的先后亮相显得很扎眼,因为它们再次鲜明地向我们证明了这个时代情感的稀缺,以致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求助于童年,从记忆的火种里寻找一点可怜的寄托。
三
上面那些细节的好,除了细节本身,还在于导演的讲述方式——他控制住了他煽情的欲望。不煽情,实际上就是拒绝简单化,拒绝模式化,拒绝在里面加一些让你面色潮红的激素,也意味着尊重观众。于是电影里表现两夫妻的感情,也只是丈夫给老婆做了一双鞋子,而不是例牌的嘴与嘴的激烈交锋;而对孩子的爱,也未必需要撕心裂肺的痛哭,影片中动人的是妻子默默地握住丈夫婚戒被当掉后空空如也的手。
这种含蓄导演在大部分细节上导演罗启锐都控制住了,但在节奏上,影片还是有香港电影一贯的大跃进的毛病,喜欢用速度换强度,煽情点的设置太过密集,而无休无止的音乐更是让大脑缺氧。
催泪是有段位的。低级的,是跪在你面前,杂耍般炫烂地向你展示人间所有的惨事,用同情心来要挟你的泪腺。高端的,是不动声色地击中你最隐秘的心事,你感到温暖而又伤感,一颗泪珠滑下来,脸上还有着怕被别人识破的仓惶与不好意思。
从这一点来说,《岁月神偷》属于中上。 文/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