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鸿水
在《战士》片头字幕上有这样一段话: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的27天内,中国人民解放军约有37624人阵亡。他们看到了新中国五星红旗的庄严升起,却没有感受到新中国普照下的绚烂阳光,战士英灵永垂不朽……片头字幕奠定了《战士》绝对悲情的基调,没错,而在故事的结尾,所有战士几乎全部阵亡。你说这部剧是悲情的催泪弹也好,说是对于阵亡战士的缅怀也罢,这部剧的基调已经奠定。
我们都知道,六十周年大庆已过,对于电视荧屏来说,战争剧将会锐减,像《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的古装剧将会占据今年电视荧屏的半壁江山,其他的大概主要就是家长里短的家庭剧。而品相不错的《战士》选择了避开战争剧扎堆播出的混战局面在今年上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注:即将登陆四家卫视台的《战士》将在古装剧扎堆儿播出时尽显“战士”风采)。太扎堆了,反而容易使得观众产生疲劳感。
坦率地说,《战士》这部剧除了第一集我不怎么喜欢以外,其他的基本都很喜欢。第一集太假,太做作,如果能把第一集给“毙”了,整部剧将是一部具有相当水准的精品剧,是今年最棒的战争剧,因为从整体感觉上来说,《战士》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专业的,更重要的是该剧的立意,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关怀的是军队中最底层的战士。是只需要执行命令,只知道去干什么,而无须知道为什么的一群活生生的战士!如果非要拿一些影视剧来类比,恐怕最值得一比的就是《拯救大兵瑞恩》了。《战士》在人文角度绝对可以和《拯救大兵瑞恩》相媲美。只不过,《拯救大兵瑞恩》拯救的是他们的战士,而《战士》们拯救的是文工团的五位女兵。
在我的印象中,但凡战争剧,一般都脱离不了歌功颂德以及军队首长们的高大全等形象窠臼。也就是说,以前的很多影视剧都是重点宣传意识形态,很多人物本来是活生生地,但是被影视剧一塑造基本就成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了,人物的真正价值基本消失。换句话说,更多的影视剧成了为“意识形态而战的炮灰”。而《战士》既探讨了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又从人物个体进行了深入挖掘,人物有高大的,也有很怂的。总之给我的感觉是立体的。就像早前的《亮剑》一样,《亮剑》的成功也是之于《战士》的预演。原因很简单,《战士》的导演赵浚凯就是《亮剑》的制片人,两部剧一脉相承。
赵浚凯是70后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成功策划《亮剑》与《重案六组》系列。他所执导拍摄的电视剧《羊城暗哨》、《震撼世界的七日》、《夜奔》等都在全国各地夺取收视冠军的殊荣,赢得新一代“军旅戏少帅掌门”的美誉。关于《战士》,我私下曾经和导演赵俊凯有过交流。单从题材上来说,挖掘得更深刻,特别是在国产电视剧中,《战士》首次拷问战争中的军人使命与生命意义。也就是:“什么是战士?”、“什么是战士精神?”……有这种立意在,该剧在人文方面的努力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该剧中的演员并不见得都是明星大腕,但戏都演得非常棒。比如:“老戏骨”杜志国,一改往日的正面形象,出演统帅湘西众匪的古家首领古若冲。这个“土匪头”与我们印象中烧杀抢掠的莽夫形象极不一样。 他饱读诗书行事低调,城府极深。颇似美国大片《教父》中的维托。柯里昂。而男主角王挺,则男人得很啊。
另外,《战士》的胶片质感非常突出,虽然是电视剧,但做得像电影一样,跌宕的剧情,唯美诡异的森林风景以及带有严重暴力美学的战争场面,都让该剧的可看性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