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英国的壁虎剧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外套》,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剧作,因为它完全用精湛的形体表现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来进行舞台呈现,甚至台词和背景音乐都变成了声音。
《外套》原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一部小说,讲一个贫穷的小官员阿卡基的新外套被人抢了,他因此忧惧而死的故事。壁虎剧团的《外套》仅把外套作为一个象征保留了下来,情节上抽取了一些小说的叙事元素:生活在当下的主人公阿卡基为了晋升和爱情,为了得到那件众人瞩目的新外套而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结果被上帝抛弃。
该剧情节和主题并不复杂,尝试在表现小人物的卑微、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现代社会对人的无情异化这些主题上,作进一步的诠释和开掘,奥妙在于呈现的手段和方法。全剧共运用了英语、日语、韩语、法语等9种语言,也就是说,世界上几乎没几个人能完全听懂全剧的台词。这正是导演的计谋,他所专注的不是台词。这里的台词只是声音的一种,它和舞台音响的共同处在于,运用音调和节奏的变化表达情感、感染观众。在这部英国人的戏剧里,机械感十足的肢体动作、节奏、声音,乃至寂静共同构成戏剧语言。
非语言化的手法在西方剧场里并不鲜见,剧作家的理由是:如果舞台上充满了日常语言的陈词滥调,舞台就丧失了应有的锐度。借此似乎可以反思一下我们的演员话太多的毛病。现在北京的话剧舞台上有一种趋势,似乎不把噱头做得惊天地、泣鬼神,不把观众乐得嘴角僵硬,就认为不够味。“戏不够,笑话凑”,几乎成为某些浅薄舞台剧的通行公式。离开了互联网和笑话书上的老段子,在短暂而廉价的笑声平复之后,话剧还能给观众留下什么?
感受到声音传达的氛围和情绪,看到形体专注的伸展和扭曲,我们是否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在某些情感状态下喷薄而出的表达冲动?这是可能的。剧场里的形体和“纯粹的声音”也是一种空间和时间上的存在,在本质上和社会存在是一致的,它也使我们同演员的交流变得更加真实。而我以为,这种交流正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本质特性。 (林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