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年轻导演坚持自我还是屈从商业总是两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2日15:50  深圳商报

  李佳佳

  关于上海电影节与“青年制造”这一话题,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其实不只上海电影节,扶持青年导演,给予他们机会与平台,几乎是每个国际化电影节着力打造之处,也是一个国家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记者于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采访了多位年轻影人,包括导演薛晓璐、杨庆、刘杰、陈果等。他们或带着自己的新电影策划书来到“项目创投会”现场,寻求投资;或参加“合拍片项目洽谈”,寻找合作伙伴;或在“传媒大奖”中亮相,赢得媒体及影迷的关注……谈及目前中国青年导演的处境,他们分享了不同的感受。

  资金与机会总难寻

  正如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杨采妮所说,“许多年轻影人都喜欢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或审美喜好拍片。”于传媒大奖展映影片的采访中,公益电影《海洋天堂》导演薛晓璐、情感电影《马文的战争》的导演常征均坦言,拍摄电影的动力缘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薛晓璐常年从事自闭症儿童的 “义工”活动,常征则根据自己及朋友的情感变故改编成剧本。

  但作为新导演,筹备拍片的过程则异常艰辛,薛晓璐透露,《海洋天堂》的剧本曾一度搁浅好几年,“要不是偶然被一个投资商发现,并推荐给李连杰,不可能拍成,还上了院线。”常征则透露,《马文的战争》是他2006年就筹备的一部电影,属独立制片,“当时作为一名20多岁的新人,拍片没有资金,遭遇了常人很难想象的艰难。”

  转型商业化的吸引

  青年女导演戴玮的从影之路也颇为“坎坷”。西藏题材的音乐电影《冈拉梅朵》是她的第一部电影长片,随后,她又拍摄了《西藏往事》。这一次,她将在新片《古格王朝》中“转型”商业化,“此番来电影节就是为了跟海外买家洽谈合作。”

  于电影节的“青年导演”论坛上,香港著名出品人江志强指出,在现今中国电影产业的大环境下,年轻导演会有很好的机遇,因为年轻人占据着电影市场的主导,有些艺术电影虽然比较小众,但还是有观众的。”导演何平则认为,不能把“低成本”当成年轻导演的标签,“我们可以学习徐静蕾的经验,《杜拉拉》的预算非常低,1500万元的预算里包括植入广告300多万,实际上制片人只投资了1100多万,却取得了一亿两千万的票房。”“杜拉拉”虽然在市场营销方面很成功,但是否可以当成“模板”?于电影节的主席论坛上,彭浩翔等导演痛批“植入广告”已经泛滥到了“不要脸”的地步。

  追求不同抉择各异

  年轻影人在拍片时,是坚持自我还是屈从商业?曾执导过电影《夜店》的导演杨庆坦言,他不会因为投资而修改剧本,“除了广告,其实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挖掘一部影片的商业潜力。不能说别人不对,但真正爱电影的人同不爱电影的人的界限还是很明显的,各自的目的也不同。”曾执导《香港制造》的陈果认为,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对电影的热爱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拍个人化的电影,拍到老,都永远有得拍。但是要讲商业片,就得以票房论成败。”

  2006年,刘杰凭借首部导演作品《马背上的法庭》获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中的“最佳影片奖”。这一次又凭借电影《碧罗雪山》赢得本届电影节金爵奖四个奖,《碧罗雪山》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村民的生活。刘杰告诉记者,自己长年同广西电影制片厂合作,项目大多是“命题作文”,因此不愁资金,而他也不想融入商业电影的大流中,“现在的电影都拿票房衡量成败,我觉得是很片面的。既然已经有那么多人去娱乐了,我就坚持我的艺术吧。我喜欢现实主义的电影,电影可以有商业价值,也可以是教育工具或文化工具,不应该一刀切。”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