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无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最得意于在小处纠缠磨叽。您看曹贼死了以后,除了几个战争场面,基本上都是在几个人之间缠绵地说悄悄话儿,说得还基本上不是人话——这不是骂人,是说《三国》人物之间的对话,很多不符合人与人之间说话的习惯与情理——父子之间露骨地谋划阴谋,相互教对方如何才能不要脸和不要脸到极致、言语之中无处不讥大义而趋小利、嘲讽仁义道德等等,别说是穿着汉末三国衣冠的人说不出来,就是放在现在形势大好人心大坏、不要脸的人遍地开花,也未必能说出来。但是,在《三国》里,越是亲密的人、是父子兄弟,才说这种不是人说的话。他们大概以为,只有说这种不顾羞耻的体己话,才能显示亲密无间。
所以我说《三国》里没有英雄,也没有奸雄,用关羽的话说:尽是鼠辈耳!城狐社鼠而已。因此《三国》可以称为“鼠版三国”。我将曹操在《三国》里的德性称为 “曹贼”,很多人还不服,不服您就读到“曹贼”两个字,自己把它改过来,您按照您自己舒服的叫法叫嘛,您就是把曹贼叫亲爹亲爷爷俺也没意见不是?您就别指望我改了,海枯石烂也不可能,要不您等着吧。
有读者也发现了:《三国》本无扯的能力还喜欢扯,扯了95集也没扯成三个国,孙权一直没有登基做吴国的皇帝。小孙嚷嚷得最凶,每次出场,不嚷嚷他家父兄的基业如何如何就不会开口说话,他妈孙老太、他妹妹小露珠孙尚香也帮着嚷嚷,东吴那帮鼠辈文武就不用说了。结果,《三国》都播完了,也没看见小孙当皇帝,即“三国”短缺一个吴国——画外音最后解说一语带过的不算!这不是说书,说书的也没这么快。所以说所谓三国变成了“二国”,而且一直很“二”。
“二”是《三国》的创作理念、主导思想、价值观和表现特征——
您看这一段媒体对《三国》报道,是制作方提供的——除了将“三国”产生、发展的过程作为情节主轴外,本剧还设置了诸多副线。如:在魏国内部设置了“曹氏诸子夺嫡之争”、“曹丕曹植和甄妃的爱情纠葛”、“曹氏与司马氏皇位之争”等副线;在蜀国内部设置了“关张对诸葛从不服到信任”、“荆州部将与川内旧臣从对立到同心”、“刘备与诸葛的战略分歧”等副线;在吴国内部设置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分歧”、“老将军对少壮派的成见”、“孙权与周瑜之间的合作与对抗”等副线。
看明白了吗?“二”:一主一副,就是说编导有意给三国戏加矛盾。他们以己度人,认为没有矛盾就不“二”,不“二”就没有戏,不 “二”就不好看、不够真实。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内心龌龊、阴险狠毒,否则就不真实。扮演曹贼的演员说要表现曹贼的多面性,那你告诉我,曹贼一共有几面?其实就是要表现曹贼的“二”性嘛。不是说编导不可以创造,问题是你创造要依照人情物理,还要依照戏剧的原理——关于戏剧原理,我就不具体多说了,这里不再提供免费讲课,免得有人说卖弄。
《三国》即便“二”也“二”得很不扎实,用戏曲行话说:很不“边实”,已经不是漏洞百出,洞大得都不能叫漏洞了。所谓曹氏诸子夺嫡之争,其实就是曹丕一个人在折腾,充分表现曹贼曹丕父子的阴险狠毒和臭不要脸,并对这种臭不要脸进行很“二”地赞美。您不觉得编导的这些“二”戏很同质化吗?给三国人物加戏,加的是编导自己的戏,并且是很“二”的简单附加,看得人脑仁都疼——打仗布阵,除了“互为犄角之势” 就没有别的了;孙刘矛盾,弄来弄去,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就搬出孙刘联盟的“二”道理,难言之隐,一洗了之。
其实原本它能超越“二”的,比如别把话说得那么露骨,至少别一遍一遍地说。别为了给一个人提供说“二”话的机会,就让另一个人在旁边当弱智。它一直没有突破两个人之间的简单结构:一个弱智问,一个更弱智地回答。《三国》陷入了极其浅薄的非此即彼的“二”思维,以为够“二”就能表现人物的多面性、事件的复杂性。结果顽强地坚守自己的 “二”,把三国拍成了“二”国。
您不觉得《三国》里凡是新加的“二”戏即编导得意的所谓矛盾戏,恰恰是该剧最可笑的地方吗?不仅是最可笑的,也是最反动的,即曹贼和司马贼狼性价值观的集中喷发口。您可以用我之前所说的方式,将这些“二”戏剪辑起来看,就能发现问题了。俺的这个创意,免费提供给电影学院、戏剧学院等等学编剧的小朋友们,这是你们的反面教材,它将告诉你一个编剧的道理:“二”是行不通的。
三国的穿帮“雷语”
(许石林)
下面是热心读者提供给我的“二”素材,我是没有勇气再回头看一眼《三国》了,您要想知道《新三国》的“二”,不怕死的话,自己看——
会盟时,公孙瓒对曹操说:“正可谓是‘天下何人不识君’啊!”其实这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诗句。
刘备参加会盟时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
其后,吕布又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诗的作者是宋朝欧阳修。
刘备在投靠刘表时说:“我都五十出头啦……”,但吴国太在孙尚香出嫁前说:“刘备48岁……”,刘备讨伐孙权的时候,说孙权比自己小30岁。难道刘备会年龄转移功?
第39集群英会,周瑜喝醉了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诗出自北宋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第69集刘备准备攻打汉中的时候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的出处是五代安重荣《上石敬瑭表》。
司马与诸葛阵前谈心,司马懿说:“蚍蜉撼树耳,你永远不能成功。”“蚍蜉撼树”语出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