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唐山大地震》我们的心灵如何安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0日10:23  新京报

  很久之前,采访一位年长的戏曲导演,问他:“中国人为什么爱看苦情戏?”他回答说:“生活太压抑,只能借着戏哭出来。在别人的悲伤里抒发自己的情绪。”

  其实很难把《唐山大地震》归类为灾难片。电影里,灾难的场景并没有被反复渲染——或者说,灾难片只是一个外壳,在这个吸引人的类型片的外壳下,冯小刚讲述的,是他一向擅长的平民故事。只不过,这一次,这个故事,被放在了唐山大地震的背景下。

  《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人爱看的传统的苦情戏。李元妮的故事令人动容:仅仅维持了几十秒的地震让一个几十秒前还拥有幸福家庭的女人失去了丈夫,之后,她还要被迫做出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两个孩子,女儿和儿子,只能救一个。 

  人性和命运之间安排的冲突给了这部电影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开端,这个开端是非常好莱坞式的:一个人被卷进了一场意外之中。只不过,好莱坞电影中的人物多半是靠个人的力量去解决困境,弥补心灵上的伤痕。因此好莱坞电影中的那些人强悍,张扬,在困境中依然过得“花红柳绿”。而《唐山大地震》里的李元妮清苦,自持,几乎是以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度过了30多年。认为过得“花红柳绿”便对不起为救她而死的丈夫。情节差异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形成,又和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采访冯小刚的时候,曾问到,《温故1942》为什么一直迟迟不能拍,而《唐山大地震》却可以拍?他回答说:天灾可以拍,人祸不可以拍。因为天灾承担了恶的角色。这其实,是个挺悲伤的回答。

  原作《余震》是一部非常真实的作品,继父和继女之间关系尴尬,李元妮原本是个有着强韧的生命力,有点“招蜂惹蝶”的小女人……而这些,在电影中,冯小刚一一做了机巧的处理。

  这里面,有着中国式的生存智慧。冯小刚是较早意识到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的必要性,也是较早有意识学习好莱坞电影的导演。只是像每一个活在现实中的创作者一样,冯小刚不得不兼顾两者:官员和老百姓。然而麻烦的是,他们的审美观,有时候不太一致。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成功,技巧之外,是因为有着不可动摇的主流价值观:上帝,人性,爱和家庭。而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伦理关系。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价值观念却日趋混乱。社会不停洗牌,价值观念一再动荡,强和弱的差距不断拉大,宣泄的出口一再狭窄。情感主题便成为当下现实中,普通中国人唯一安全,也是唯一可宣泄的渠道。冯小刚1958年出生,回顾自1958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人与人之间关系一次又一次大的动荡和改变,他认为,亲情和家人才是最终不可动摇的。《唐山大地震》时代跨度正是三十年,然而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俱被轻轻带过,亲情的价值和作用被放大,理解和原谅作为桥梁,成为弥补心灵伤痕唯一的也是最有效力的良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最终都会归结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电影的结尾,使用的是《心经》的歌声。面对苦难,普通而微小的个人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选择承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种麻醉,还是一种超脱。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

  □马戎戎(北京 记者)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